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SINO」一詞最早源於古梵語cinah 爾後流傳至古希臘,並保存在諸多語言中做為中國的雅稱,也希望藉由此一稱呼來提醒我們是以何種視角在認識、理解中國。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20150224 啟鳴讀書會 第十二回 《重新思考「中國因素」下的台日關係》討論會 文字及聲音記錄

◇主題:
重新思考「中國因素」下的台日關係

◇講者:
張智程(現就讀於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班);
何時宜(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關係學碩士)

◇時間:
2015/2/24(二)晚上七點半

◇簡介:

這幾年隨著國內外不同事件的發生、情勢進展,兩岸關係──台灣與中國間的關係──在各方面都引起不小的討論。
在此之外,中美關係亦開啟了後冷戰時代的新紀元,有「新型大國關係」之說,中國「新門羅主義」的說法也已浮上檯面,明示暗示似乎都在說中國的崛起將影響既有的單一強權美國。另一方面,美國提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從中東地區轉移到亞太地區,美國與中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平衡有了巧妙、幽微的變化。在東亞,台灣最熟悉的國家──日本也因為國內政權的更迭而直接影響其與中國間的關係。而這對近年來鮮為人提起的台日關係的影響又為何?
換言之,即便「中國因素」一詞已在台灣日益引起廣泛注意及使用,但本次講座同時也期待在兩岸關係之外,更寬廣地思考台灣的對外關係與「中國因素」的深刻意涵。因此,將在講座中嘗試在美中日台關係的框架下,來討論台灣對外關係的發展與前景,且進一步重新思考:台日關係等同於台美關係嗎?台灣又能發展出一套怎麼樣不同的外交道路?


◇文字及聲音記錄:林彥瑜

【重新思考「中國因素」下的台日關係-張智程】










2009年政黨輪替,民主黨執政
尖閣諸島國有化事件:石原慎太郎想要購買尖閣諸島,所以民主黨第三任首相野田佳彥就宣布要把尖閣諸島國有化,造成該海域衝突不斷。此乃2009年以來民主黨的新東亞共同體主義的正式解體。也間接導致民主黨下台,進入安倍首相第二任首相任期。2012年政黨再度輪替。




中國因素下日本面臨的處境
Sea Lines防線解體的危險:日本仰賴海上生命線,安倍政權不可能任由這條生命線被中國掌控


安倍政權的基本政策
1.     安倍經濟學
2.     積極和平主義











【時宜分享 】
過往我們常會用舊金山條約或是以「中日關係」為主的說法去切入台日關係,但其實我們可以正著眼於歷史與解殖的概念去思考台日關係。

韓國:
2003首度對中出口超過對美出口。歷史的教訓告訴他們要警覺依賴輸出的問題。所以2004年大聲宣布要加入TPP。今年過年的時候也說要加入美國的導彈偵測系統。前年也簽了中韓FTA。讓中國和美國去吵架,韓國去思考從中間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利益。

(第一層次可能是戰略方面,智程談的部份)
思考台灣的定位:(第二層次)
1.     教育
台灣在東亞學術界很難成為一個category。因為台灣不承認中國學籍
2.     產業合作
台灣人在日本企業比較容易就職。台灣算是日本進出中國的重要棋子
「三三會」:一群有錢人。時宜之前參加過三三會的活動,曾經聽過裡面的人說,希望台灣維持主權獨立、卻仍希望透過利用台灣來親近中國。台灣人越來越反中,日本人其實會很高興。日本要怎麼利用台灣,其實也取決於台灣人在產業經濟方面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日本。
3.      意識型態:日本的左右與台灣的主體意識




【討論時間】
A:
能源的重要性:南中國海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域,甚至可能還有石油,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層次,那麼未來十年二十年誰能掌握南海,誰就有很大的權力。台灣在這方面可能是完全沒有任何影響力。然而,中國對南海做了非常多的調查,也有非常大的野心。
根據小道消息,中國預備開採的海域其實離台灣的西南海域很近,對政府而言其實可以想像不可能進入競爭的關係,所以我們就要去思考應該要如何合作。

智程補充:
近年來的台日關係演變
國際關係沒有左右問題,特別是作為帝國夾縫之間的小國台灣
中國因素vs日本因素

J:
以自己在北海道大學的經驗來說,在札幌演講的時候,講兩場台灣史,主軸是不同時代的壓迫與反抗。「台灣社會運動」這個主題其實同時重合了日本左翼與右翼對台灣的想像。衝突發生在講到簡吉和蔣渭水的時候,右翼不認為日治時代有農運和工運,說我騙人。第二次演講的時候,他們就問我「所以台灣到底親不親日啊?」我回答,大致上還是,他們就露出一個很安心的表情。我想分享的是,兩種不同的善意。左翼的部份,會牽起那種左翼的鄉愁,右翼的話則是覺得日本殖民好棒棒,台灣人是我們的好朋友。所以其實右翼對台灣的善意,是有前提的:台灣人要對日本的殖民是肯定的。「來台灣尋找失落的日本精神」之類的右派論述。他們會希望台灣當作日本不沉的航空母艦(即使他們已經有沖繩了!)。
所以去思考:
1. 台灣真的要完全為日本的利益去服務嗎?!
2. 歷史上,台灣同意日本的殖民統治是Z>B的嗎?!

B:
我們可以去思考:
中國真的會繼續成長嗎?
成長以後真的可以把台灣吞下來嗎?
經濟主權真的可以放大成政治主權嗎?
這三部的論證不能夠跳太快。只單有政治面相或單有經濟面向都會簡化我們的分析。

C:
2013台日漁業協定,安倍簽的,其實也是有考慮到台灣。
右派的人會覺得左派要破壞日本這個國家,左派的一直罵自己的歷史。
我看台灣的歷史,也是要追求普世的價值,而正義不應該有國界,所以我也很贊同大家對中國「不正義」的疑慮。左派只考慮到國家內部的問題,沒有考慮到世界的問題。



本次活動錄音檔(下載期限至2015年3月27日):
https://www.space.ntu.edu.tw/navigate/s/17F0E9D9E3AF402FBD434110F7EE1ED9QQY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20141227 啟鳴讀書會 第十一回 「1968之後──談日本學運與戰後政治」期末特別講座 影像記錄
















【期末特別講座 「1968之後──談日本學運與戰後政治」 】

本週六我們特別在早稻田大學訪台期間,邀請到日本政治思想史的專家梅森直之老師來和中研院台史所的吳叡人老師對談「是什麼終結了1968年的運動?」這個問題意識,以1968年的日本學運和戰後政治為主題,除了提供台灣同學對日本學運的基本背景知識外,也希望透過與台灣人的對話,以1968的安保鬥爭為例子,探討「運動」對社會的作用、及40年後的現在,運動又在日本社會裡留下了什麼

◇時間:2014年12月27日(六)晚上7點
◇地點:台大法律學院霖澤館1501(五樓)
◇講者: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教授 梅森直之、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主持:台大政研所碩士生 林彥瑜(現場同步口譯)

◇攝影:陳詩婷、王騰億、林彥廷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20141213 啟鳴讀書會 第九回 《轉念,始於足下寸土:能否想像沒有服貿與貨貿的台灣?》演講會

◇主題:
轉念,始於足下寸土:能否想像沒有服貿與貨貿的台灣?

◇簡介:
二戰結束至今將近七十年,全球化、自由貿易等概念亦一次又一次,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變為人人耳熟能詳的概念,舉例而言,從戰後的GATT、WTO到近日火熱的ECFA服貿、貨貿,中韓FTA等議題,似乎都該屬於這個範疇。近日,又因中韓FTA的簽訂掀起一波討論熱潮,在台灣為此爭辯不休的時候,是否存在其他視角來理解這大大小小經貿協定的簽訂。

本次講座將以全球化與貿易體制為軸線,從全球化下的生產分工、股權轉移等金融全球化等角度切入貿易議題。對台灣的意義與影響又為何。最後,回到資本與社會團結的關係,期待能在台灣找到新的對於資本的社會規範。

◇講者: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時間:12/13(六)下午2:00
◇地點:台大法學院霖澤館1709


參考資料:

1.Krugman在NYT評TPP
http://www.nytimes.com/…/…/opinion/krugman-no-big-deal.html…
2.逃稅天堂?打開全球化資產遊戲的藏寶圖(時報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7990
3.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因版權問題在此不附來源)

文字記錄:侯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