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SINO」一詞最早源於古梵語cinah 爾後流傳至古希臘,並保存在諸多語言中做為中國的雅稱,也希望藉由此一稱呼來提醒我們是以何種視角在認識、理解中國。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20141204 啟鳴讀書會 第八回 《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韓國、沖繩的考察》分享會


◇主題: [台灣、中國與東亞] 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韓國、沖繩的考察

◇簡介:
上禮拜,我們閱讀了台灣年輕學者中研院社會所汪宏倫老師所編的《戰爭與社會》這本書的導論、和第三章「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台灣的考察」為討論基調,從以「戰爭」作為一個框架去思考東亞各國的國族問題,以及台灣在其中該如何自處。

這禮拜,我們邀請到汪宏倫老師來和我們聊聊。除了可以問上禮拜的問題外,本週也邀請到另一位早大畢業生王俊硯同學來和我們談談他在韓國博物館所見的「戰爭之框」。沖繩的「戰爭之框」則由林彥瑜同學報告。分享完後,老師將延續這兩個具體的「戰爭之框」案例,來和我們一同討論東亞的國族問題。

本週延續上禮拜何時宜談的「日台韓博物館中的政治權力」,並詳細以韓國和沖繩作為具體案例,也非常令人期待,歡迎大家來聆聽!

◇時間:12月4日週四 晚上七點半(請注意時間延後為七點半)

◇地點:台大霖澤館1502 五樓

◇分享:林彥瑜(台大學生)、王俊硯(早稲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畢業生、雙副修中國研究及台灣研究)

◇評論人:汪宏倫(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戰爭與社會》編者)

◇讀本:汪宏倫《戰爭與社會》
--導論 「把戰爭帶回來!─重省戰爭、政治與現代社會的關聯」
--第三章 「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台灣的考察


◇文字記錄:潘信榮




邊野古
柵欄:隔絕被徵收的土地


為孩子留下美麗的海



日本社會運動場面:很多關東旗   年輕人非常少




守護憲法九條:解禁集體自權

很多左派運動都根憲法九條有關係

獨木舟:
不是來玩的,是抗爭的一部粉。在海灘遊行示威,對政府的船(有的是美國的船)抗爭。坐上獨木舟,強行登上船。

基地噪音對周遭影響甚大。














廣告:切勿觸碰疑似未爆彈。顯示戰爭遺緒的影響



最大暴動:koza 暴動。






街上依然有許多英文招牌。


介紹今年暑假去的三個地方:
天安、光州

光州:硬要比喻的話類似台南高雄
518自由公園:類似公園的博物館,七個有點被神化的領袖。






重現當時的狀況,軍事法庭。當時擺明就是亂判。(圖中兩個空位:辯護人原本應該在的位置)



518公車:行經光州事件幾個重要的地點。終點是墓地 







天安:首爾下方
獨立紀念館。旗海,仔細看每個圈圈都不一樣,每個地方的獨立運動各自發起。 








韓國龜甲船。打敗過日本的豐臣秀吉。各地點的象徵,被反覆歌頌





日本舊總督府,尖塔被拔下。台階等等由原本建築物的外牆建造。

韓國紀念碑:雙手合十的紀念意象。



首爾:

戰爭紀念館:主要是南北韓戰。對統一得渴望(政府立場)。


當年作戰資源比較,南韓劣勢。





聯合國出兵國家:
(Republic of China 韓文:自由中國)但當時的台灣一點都不自由








西大門,印象最深。
西大門刑務館(監獄)。被沒有因為日軍敗戰而關門,大韓民國威權時代來壓迫民權人士。
被還者可以分兩群人:戰前、戰後
加害者:日本帝國、威權的大韓民國。
感覺感官衝擊大於教育意義。一直強調日本的殘暴,強調大韓民族的光榮,忽略對威權大韓民國的批判。
因此,對於韓國的反日,我認為教育是很大的原因。



獨立宣言

獨立門,從這走進來就是西大門刑務館。一路走下來會覺得就是亦飄盼日本帝國殖民,但是..
獨立門其實是,迎恩門(已被拆)。是朝貢貿易時代,韓國作為清朝藩屬國,日本希望韓國脫離清朝時而建。
我個人臆測,這樣的空間動向,示意圖加深外國人或小孩子對於日本的仇視,有技巧性的曲解。




汪老師回應:


先談一下個人感想,今天來到社團有很多不一樣的感覺。想起當年大新社。當年在談如何打倒國民黨。
這時代已經完全超過那層次了,感覺有進步。同學們生長環境背景有很大進步。

林:因為這三週是以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因此才有今天的主題。

的確今天談論台灣內部外部問題,必須放在兩岸關係來看。第二,開始把眼界擴大到東亞。我也是從台灣做到中國、日本。
包括東亞的近現代史,遠遠比過去教科書複雜太多太多。所以各位走的方向滿正確。
對於剛剛報告的補充:

除了光州、西大門我沒去過,其他地方我也都去過。bush同學在戰爭紀念館,多國旗子那個照片,你說這邊寫自由中國,你原本以為是寫中華民國。但寫自由中國 滿合理。單然當時在蔣氏政權是很不自由,但得注意韓戰開始的時間,1950年代,冷戰的脈絡下,寫自由中國跟蔣可能沒多大關係,而是冷戰架構下,對於當時的呈現方式。

剛剛彥瑜傳閱的畫冊,那個美術館是日本滿知名的美術館,就在美軍基地旁邊。畫很很多跟戰爭相關的油畫,最有名的是一個核爆的,長崎(原爆之圖)。和平主義的繪畫表現。後來也畫了南京大屠殺的作品。
剛報告也有提到,沖繩離台灣這麼近,但理解甚少。滿值得思考,更進一步說,不要說沖繩,但台灣人即使對日本近現代史都認識稀薄,充滿謬誤與偏見。例如90年代後期哈日風潮,我覺得實在是反應了很多當代台灣人對日本了解的淺薄。
比如我書裡面的一個主題,東亞現代性與戰爭的關聯。超越戰爭之框,超越所有的 不止單一的戰爭之框。


討論:

上禮拜談滿久的,戰爭之框意識形態、認知框架、
那如果把戰爭之框換成意識形態好像也說得通?這差別在哪?

汪:意識形態比較是晚整地 思想體系也好 完整的論述。例如共產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包括 民族主義。但相對的,框架,比較 更 優先的更先行於意識形態。frame ,若進一步發揚,可以被發展成意識形態沒錯。裡面也提到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的框架定不同的調。到歐美你會看到很多跟戰爭遺跡或相關的博物館,在二戰前,那些戰爭遺跡 民族主義還很重,但戰後已經很少,其調性跟東亞非常不一樣。例如沖繩:和平主義的調。韓國則是去強調民族主義。


感謝汪宏倫老師百忙之中撥空參加我們的讀書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