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台灣、中國與東亞] 尋求安全感的中國:中國的對外關係
◇簡介:
前半學期連續五週,我們全面性的閱讀過關於香港歷史、政
這禮拜,我們所要閱讀的是美國重量級中國研究學者黎安友
接下來的兩週,第二週我們則將以中研院社會學者汪宏倫《
◇時間:11月20日週四 晚上七點
◇地點:台大社會系館110
◇導讀:林彥瑜、侯昱堂
◇讀本:黎安友(Andrew Nathan)和施道安(Andrew Scobell)《尋求安全感的中國》
--導讀:吳介民「與脆弱的強權為鄰」
--第一部「中國的外交政策」:包含導言、第一章「是什
台大SINO啟鳴社「台灣、中國與東亞」主題第一週
11/20週四晚上《尋求安全感的中國》導讀
導讀:林彥瑜 侯昱堂
記錄:王騰億
導讀 與脆弱的強權為鄰 吳介民
·
中國為何沒安全感?
-
謝淑麗:「脆弱的超級強權 (fragile super
power)」。一、國內局勢造成的不安全感;二、中國國土與人口規模、戰略地緣與地理環境,使其國家安全隨時處在脆弱而敏感的邊緣。本書則著重第二種不安全感。
-
以中國為中心的四道同心圓:
1.
第一環:中國實際管轄或宣稱擁有的領土。
2.
第二環:中國的二十個鄰國。
3.
第三環:與中國鄰接的六個區域體系:東北亞、大洋洲、東南亞大陸、東南亞沿海、南亞、中亞。
4.
第四環:其他世界地區。
-
台灣:同時屬於第一環與第二環。中國聲稱擁有卻無法控制它。台灣是第二十一個行動者。
-
因此,外交環境中的不安全感,來自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也來自於中國還在摸索:如何在這個變動的國際體系中找尋、確認自己的「身分認同」。
-
提及身分認同危機,就觸及了另個層面的問題:近兩百年來中國與帝國主義打交道的經驗。中國人刻骨銘心的屈辱感。這種屈辱感給中國政治菁英和知識分子帶來動力。中國援助非洲,被精英批評和殖民者的掠奪式經濟沒有差別,需要一種「抵抗帝國主義敘事」,成為中共宣傳的主旋律。
·
中國特色的安全政策
-
「尚未滿足的強權」:例如,中國是美國的債主,但從軍事力量看則非常脆弱。人民幣的相對弱勢。
-
新長城:網軍。
·
中國如何操控台灣?
-
打壓、操控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
-
「和平」與「非和平」的定義權握在北京手裡,視需要而交叉靈活運用。
-
在北京對台施展的「總體戰略」中,「香港化」是一條重要線索。北京對台的收買、收購策略,是以「跨海峽政商聯盟」的網絡關係在進行的。
-
然而,我們的社會在抵抗這種「全控式專制政治+權貴資本主義邏輯」的入侵,是缺乏經驗的。例如:陸客團、ECFA。
-
但同時,台灣的國族認同越來越向「台灣人」、「反統一」傾斜。
·
若是美國霸權衰退?
-
本書的結論章,嘗試回答:「中國對世界是威脅嗎?中國內部將如何變化?中國將繼續崛起,而美國正在衰敗嗎?」
-
作者們論稱:中國的巨大存在與持續增長,尚未構成對西方國家的威脅。但「它並未試圖去破壞世界別處的民主政治制度」這樣的申論是可受質疑的(如:台灣和香港)。
-
中國將如何變化?
1.
維持目前局勢,演化成「反應式威權主義」,是「威權韌性」觀點的延伸。政治體制的僵化使得民主改革較為不可能。
2.
中國民主化。但外交政策不太可能因此而改變。
3.
中國經濟陷入停頓、領導層分裂、天下大亂。可能使海峽局勢惡化。
-
但,美國霸權的「過早」衰落,對中國而言無利可圖。作者給中國的建議:「創造一個能夠維繫目前國際體制的新權力均衡,來提升中國的安全,並且讓中國在這個體制中積極扮演其角色」。
-
「當中國崛起成為事實,當中國仍在追尋自身在世界體系中的位置,當美國霸權衰落這個命題被提到討論的議程,身處帝國夾縫中的台灣,如何保衛民主的生活?只憑藉民意中壓倒性的「台灣人認同」,是遠遠不夠的。」(p.
19)
導言
·
本書源自97年出版的《長城與空城計》。其分析方法與基本結論仍然不變:從中國人的角度看待中國的安全難題;中國太沈陷於國內及周邊的安全挑戰當中,尚無法威脅到西方世界。
·
但在今日觀之,中國已經作為一個「大國」立足於世界:幅員、戰略位置、人口、經濟、軍力…。
·
要記得的是,中國的崛起曾是西方需要的,讓中國放棄毛澤東追求的永久革命。但中國並沒有民主化,經濟成長強化了一黨專政對權力的控制。
·
問題一、中國究竟是侵略與擴張性的「中國人世紀」?還是仍是一個面臨眾多長期安全威脅的弱國?
-
⟹脆弱仍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關鍵驅力,中國的外交任務仍是防衛性的。界定一個全球性的位置,既服務中國的利益,又贏得其他國家的接納。
-
視角:「地緣戰略性」、「古典現實主義」。從地理學與人口統計學的基本知識開始,探討其地緣政治處境的特性。
-
也考慮到文化與意識型態。因人們是以對其有意義、可理解的話語,思考和談論其國家處境與利益。
-
外交政策必須通過人與制度,可能會受認知因素、感知因素、信奉價值觀、制度的習慣與結構、過內政治需要、領導人缺點所扭。但作者認為,作為尋求安全的一部分,中國的政策比某些國家更經常地以利益為基礎(第四章)。
·
問題二、中國崛起的決策偏向文化、民族主義、百年屈辱的憤恨所驅動?還是偏向運用有限資源達到具體安全目標的務實計算所驅動?
-
⟹在大多數的狀況下,中國的外交決策並非不理性
-
⟹解答中國的外交決策,「現實主義」是最容易解釋的理論。(區分「理想主義」&「建構主義」)
-
現實主義:外交政策是由國家的自身利益(戰略、經濟)所驅動,即是所謂的「安全」。
-
以現實主義為基調,輔以建構主義、制度主義、自由主義微調,來分析中國的外交政策。
·
長城與空城
-
長城:軟弱和力量混含的象徵。
-
空城:誇大現有資源,虛張聲勢,嚇阻敵人進攻,等待時機逐步增加實力。中國的實力是真實的,但外國人傾向把中國評估的比其真實面目更為可怕。
-
地理位置的關鍵點、領導高層藉由控制資訊所創造出的力量的神秘感,讓中國從別國贏得的敬重超出中國的客觀能力所能擔保的程度。
·
最後,作者懷疑中國領導人對未來有一個確定的藍圖。未來中國與西方並沒有不可避免的衝突。但在國際事務中通向合作的道路上,仍需透過不斷的摩擦與爭執。
第一章是什麼在驅動中國的外交政策?
·
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驅動力:抵禦威脅。
·
四道同心環
-
第一環:中國管轄或聲稱擁有的整個領土。
ú 外國行動者與外國勢力。
ú 宣稱擁有但有爭議、無法控制之處:台灣、西藏、新疆、領海。
-
第二環:二十個鄰國。
ú 數量、複雜度、戰爭、文化上的鴻溝。第二十一個行動者:台灣。第二十二個行動者:美國。
-
第三環:六大區域體系。
ú 東北亞、大洋洲、東南亞大陸、東南亞沿岸、南亞、中亞。
ú 外交政策極少是面對單純的單邊關係。
-
第四環:世界的其餘部分。
ú 東歐、西歐、中東、非洲、北美洲、南美洲。
ú 目前僅局限於商業和外交,既無軍事力量,也無文化或政治的意義。
-
在每一環內,中國外交政策極少是決策者的自由選擇,而是防衛性的回應。
·
人口
-
人很多:1300000000
-
貧富不均:人均GDP no. 128
-
一胎化政策:老化、性別比失衡
-
少數民族眾多,尤其藏族與維吾爾族
·
經濟
-
自力更生到全球化
-
擁抱全球化既提高了中國的安全,也威脅到中國的安全。
ú 第一環:外國力量滲入。
ú 第二、三環:中國需要和平與穩定,發展經濟連結。
ú 第四環:參加國際體系。在西方設計的體系中,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傾向維持現狀的國家。
·
處在大國之間的關鍵點上
-
亞洲大陸的巨大國家,處在冷戰兩個超級大國的勢力範圍之間,只有中國與兩個超級大國沒有長期結盟,既有影響力但也有危險。
·
易攻難守的地理位置
-
最長的陸地邊界。與蘇聯接壤的邊界曾是世界上最長的敵對邊防。
-
海濱內即是腹心地帶。核心人口地帶暴露在外來進攻的面前。
-
周邊七個潛在軍事對頭:日、美、韓、印、俄、越、台。此七國的軍隊規模皆在世界前二十五名。
-
周邊充斥領土爭議:潛在戰場即在本身的領土上。
-
全球氣候變遷:地理使中國比其他國家更暴露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損害。
·
歷史:從帝國到多族群的民族國家
-
中國拒絕承認多項清朝割讓領土的合法性。就這個意義而言,中國並非一個擴張主義的國家,它的領土要求是明確不變的。
·
文化:選項的集大成
-
作者傾向把文化、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視為行動被籌劃、被理解及被證明是正當的方法。而不是行動策略的限制因素。
·
意識形態和利益:可以和諧共存的目的
-
中國的外交政策是為了回應利益,意識形態在於表達、詮釋、合理化政策,而不是決定政策。
-
外交政策的基調:
ú 五項原則強調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ú 「一切國家的主權都是不可侵犯,無論大國小國、西方國家還是非西方國家、富國還是全國、民主國家還是專制國家,都有權以他認為適合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制度,不管其方式是和西方的標準與否。」看似道德說教,實為基於自身利益,聯合他國對抗美國意圖控制他國的野心。
ú 「決不稱霸」乃現實主義政策,避免刺激到其他國家,因而聯合起來限制中國的崛起。
ú 「一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獨立自主」意味著中國有縱橫捭闔的自由,「和平」意味他尋求區域的穩定,以發展經濟。證明中國抵禦美國單邊政策的正當性。
-
空言浮詞中某些老調被堅持了下來,因:
1.
與利益橫跨全球的國家相比中國仍只是個區域性大國。
2.
堅持說其原則不可侵犯,增強其討價還價的地位。
3.
即使政策出現顧此失彼、前後不一,由於只有極少數人掌控中國外交,可容易用誇浮的詞藻與空話掩蓋之。
4.
有助於領導人將其國際事務作為用易理解的解釋提供給大眾
-
但這並不意味著政策是從原則演繹出來,相反,原則是在國家利益的服務上,才獲得在特定環境下的意涵,並發揮功效。隨著國家利益的需要,這些原則可被任意解釋。
·
民族主義
-
以歷史上的屈辱和受傷的民族自尊為動力,給外交政策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癖好。
-
民族主義變化多端的特點,可做多樣的詮釋。
·
中國的戰略
-
地理環境與歷史傳統為中國外交設定了議程。
1.
恢復領土完整,國內政治穩定。
2.
在鄰國擴展中國的影響,防止外來力量對亞洲的控制。
3.
中國的外交政策努力為其經濟發展創造有利國際環境。
4.
在全球秩序當中,有自己的發言權。
·
後冷戰的時代,中國安全的四還比以往都還應更緊密的聯繫著。中國仍是一個龐大的開發中國家,但他的外交等級上,與其他的開發中國家大國,並不在同一個層次上。
-易攻難守的地理位置?是相較於哪些國家而言的?海岸線不是天然防衛,是受到中日戰爭的影響。美國也沒有什麼天然屏障,和加拿大幾乎是沿著維度劃分,是否是易攻難守?
-毛時代的戰略考量;經濟重心在沿海,而美國、日本等都有海外基地,而中國沒有;中國靠近邊界的地方大多為少數民族,當外國勢力入侵時為不穩定因素。
-作者得出中國未威脅他國民主與內政的結論,吳認為不恰當,是大美國本位思想的體現,只是對於美國和歐洲無威脅,舉出香港台灣的例子以說明。但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似乎是合理的,中國干預到的都是同屬第一環和第二環的。
-台灣身份的尷尬性,被宣稱是內政問題、歷史遺留問題,但台灣實質是有自主主權的。所以美國對台灣的看法是怎樣的?認為是中國宣稱的領土,還是主權國家?美國在高雄港實行大崗計劃,監控核物質的流通,說明台灣在美國還是有戰略地位的。但台灣還是處於夾縫中,在相關策略制定中無足輕重,並無地位。
第二章是誰在運作中國的外交政策?
·
制定外交政策最為決斷的機制,並沒有正式的實體,而是最高領袖的權位。領袖的個人遠見,形成了每一階段中國尋求安全的本質要義。
-
毛澤東(1949-1976)、鄧小平(1978-1992)、江澤民(1989-2002)、胡錦濤(2002-2012)、習近平(2012至今)
-
中國外交政策一些運作上的特點:戰略眼光始終一致,有能力強制某些機構和個人做出犧牲,而且能夠不必與國內其他權力中心協商,就能戲劇性地改變進程。
-
外交政策的最高決策者,都是共產主義體系中經過嚴格審核及長久歷練的幹部。
·
正規和非正規的權力結構
-
中國正式的政府機構沒有設置最高領袖的職位。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機構是單一的,既不實行三權分立,也不實行聯邦制。
-
人大任命總理,總理領導國務院(即內閣),總理的職責是執行由中國共產黨和人大規定的政策。
-
人大也任命司法部門的官員,並擁有權力去解釋憲法、甚至修改憲法。
-
官方機構認可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機構的領導,權力實際上由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行使。
-
後者「政治局常委會」批准國內外政策中所有重要的決定。
-
黨的最高領導人是總書記。
-
中國過於龐大的人口導致權力在實踐中的運作方式為:有重大的責任卻也有著重大的權力。
-
在每一級政府,當地的黨書記直接或間接地掌管運作一切──員警、法院、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計畫生育機構、宣傳部、當地媒體、農業局、工業、商業及其他。
-
這種集權的地方控制模式,意味著權力既分散又集中,一些學者稱之為「事實上的聯邦制」。
·
領導人的角色正在改變中
-
毛澤東當年最重要的正式權力來源,是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此外同樣重要的,是非正式的權力來源:權威。這反映在他在黨內的漫長歷史。
-
鄧小平的權威來自:1. 他的威望和個人關係網。 2. 對軍隊的控制。
3. (最重要)作為鄧的潛在對手的其他高層,之所以同意鄧,是因為他們相信中國需要採用鄧在毛時代所宣導的各項「務實政策」。只要中國經濟及其全球的影響力在成長,他的同事就會認為他的政策是成功的。
-
江澤民:當鄧的影響力減弱時,江的勢力增強。天安門時江被鄧提拔到中共總書記的寶座上。他「增加信任,減少摩擦,發展合作,不搞對抗」的十六字方針,規定了與美國維持平穩關係的策略。
-
在中國的派系衝突中,外交政策通常不是核心問題。大多數外交政策問題是由最高領導人自行其事,這使得一系列決策帶有一以貫之的風格和謀略。
-
然而,每一次重大的派系鬥爭,也都會一定程度把外交政策的問題捲入漩渦中。例如鄧掌權初期與華國鋒的權力鬥爭導致對美政策的暫時凍結。78年後鄧才建立了可在對台問題上做出妥協並與美國關係正常化所需要的權威。天安門後,鄧的權威遭挫,於是在中美貿易、武器轉移、人權及香港問題上曾短暫變得強硬。
·
成長中的制度化
-
鄧小平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的目標之一就是在黨和政府的工作進程中創見更大的制度化;這樣,毛時代的政治動亂就不再發生,
-
從江到胡,他們不能像毛那樣專斷地決定問題,也不能隨心所欲地干預指定給他人的決策領域。
-
宣傳部:包括媒體、教育部門、文化機關,以及對台港的統一戰線工作部。
-
討論、協調和推薦特定問題領域相關政策的主要機制為「中央領導小組」。提供最高領導人諮詢、達成共識,並推薦政策給政治局以待最終批准的場所。
-
國務院內部,總理下面有一個外事工作辦公室,用來協調涉及外事的各個國家機關的工作:外交部、商務部、國家安全部、外交安全和邊境控制部。
·
情報
-
中國外交政策機構的外圍,由一些研究機關、智庫和情報部門組成,它們位領導人提供資訊和想法。
-
中國政府還在世界各地安插了大量新聞記者,絕大多數是黨員,和在國內一樣,不僅為報刊,也為高級黨政官員之間所傳閱的機密撰寫文章。
-
海外情報系統:複雜隱蔽的祕密機構
·
軍方的角色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的陸軍、海軍、空軍,還有飛彈部隊的總稱──是中共政權除了黨和國家之外的第三根支柱。
-
是一支「黨軍」,在政治競爭者之間並不中立。所以應該稱之「黨軍國體制」而非「黨國體制」。
-
軍方在政治局裡佔兩個席位,足以交換資訊,但不足以影響結果。
-
國家決定整體國防預算,軍方高官則決定在相互競爭的需要中應該如何花錢à可謂解放軍以高度自治的方式在運作。
-
儘管現在文職對軍方的控制有點勉強,但黨的領袖一直都在對戰爭與和平做出重大的決定。
-
我們不太清楚的,是誰在一長串較小的事件上做了動武的決定(例如:
p. 108)。中國的行為顯示出,一旦事件落入軍方手中,文職當局就難以控制危機。
·
個性所扮演的角色
-
決策過程的制度化越差,領袖們的信仰及風格所造成的差別就越大。
-
胡被最高領導層的同事視為擅於傾聽、達成共識。
-
習的預期目標:
1.
經濟:成為世界第二或第一
2.
人均:達到中等經濟的水準
3.
外交:與美國大約對等
4.
軍力:使中國所聲稱的任何領土都能免於干預,包括台灣
案例討論:
1. 中越南海爭議
背景:中國宣稱南海諸島皆是中國領土和領海,但越南實際控制大部分南沙群島,中國打贏某戰爭贏得西沙群島控制權。二戰時,日本實際控制著大部分島嶼,日本戰敗后由越南和中國混戰爭搶。
2.
日本集體自衛權解禁
背景:集體自衛權是一種國防概念,簡言之可以視為海外出兵或介入他國戰爭的權利,視為一種進攻作戰的潛在概念,即與本國關係密切的國家遭受他國武力攻擊時,無論自身是否受到攻擊,都有用武力進行主動干預和阻止權。根据日本宪法第九条,日本放弃以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即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冷战结束后,集体自卫权这个概念在日本国内更多地体现在日本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中,尤其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多次要求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
第九條被稱為新憲法,因為原大日本帝國憲法包含著天皇權利,因此才能發動二戰。戰敗后進行檢討,一些極端武力的出現與天皇有關,宗教性具有更強的煽動性和盲目性,GHQ決定在新憲法中抽掉天皇實權,并抽掉日本發動戰爭的可能。
新憲法出台后,右派認為這是美國強加給的(反對派認為這並非強加,制定憲法時委員會也有日本委員,是大家一起簽名認同的),認為擁有軍隊非常正常,要求把國家正常化。但左派質疑,所謂正常的國家定義是什麼?沒有軍隊也可以是正常國家。
-集體安全vs集體自衛權 集體安全是在某一個同盟中,當有搗亂分子出現由一個共同認同的中央政府來制裁。而集體自衛權則是當某一成員受到威脅,其他成員有權共同抵抗、制裁。
-對於台灣,某些臺派認為當中國威脅到台灣安全時,日本的集體自衛權是一種威脅和抗衡。另一派認為台灣只會變成炮灰。
-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力量有所削弱
3.
釣魚台
為何在70年代備受爭議的事件在今年重新抬頭?
-可能解釋 購島事件引發
-有一派說法是,美國想重新贏回對貨幣的主導權,煽動了此次事件,日本購買人民幣作為儲備這一交易暫時中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