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SINO」一詞最早源於古梵語cinah 爾後流傳至古希臘,並保存在諸多語言中做為中國的雅稱,也希望藉由此一稱呼來提醒我們是以何種視角在認識、理解中國。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20141030 啟鳴讀書會 第五回 《香港回歸歷程-鍾士元回憶錄》讀書會

啟鳴讀書會(1030
讀本:《香港回歸歷程-鍾士元回憶錄》(P.17 – 200
導讀:劉定成


第二章:中英談判
-發軔
 。初期考慮
  -華人代表:行政局、立法局議員à政府了解民意之途徑
  -1967前後:周錫年(華人銀行董事長、前工業總會主席)召集工商業小組討論香港前途;1970年代中期:銀行界人士認為如1982年前途未明則銀行處境會面臨困難à76年開始利用行立兩局表達關注
  -麥理浩見鄧小平:鄧小平先提前途問題,拒絕再延長15
 。行政局首席
  -成為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當前問題:英國國籍法與香港前途問題
 。兩局討論九七問題
  -首席議員之權力:可左右議員連任與否、港督諮詢對象
  -兩大訊息:1)中國步向資本主義;2)改革開放為長遠趨勢
  -「葉九條」:台灣為SAR、社經制度不變à對香港的啟示
 。中國政府的邀請
  -新華社邀請作者加入全國政協,另有兩人收到同類邀請
  -作者拒絕:怕利益衝突;另一名淡出政界;但兩人同時鼓勵第三位接受
 。尤德到任
  -82年就職典禮:作者在歡迎詞中明確提出優先處理前途問題ßà尤德原則上答應
  -英國下議院:三條約為國際條約,港九為割讓狀態,不用交回à兩局議員認為港九無法在新界退還後獨自生存
  -「主權換治權」:向尤德表達,尤德答應向PM表述港人意見
 。港人表態
  -王永平整理出五類意見及支持者:
   。1)英國續治香港(兩名港大講師、香港前景研究社);
   。2)英國續治,但承認中國主權(香港革新會、兩名港大學者);
   。3)兩國聯合管治(鄭宇碩:簽約共治五十年ßà利銘澤:建管治委員會,兩國輪流坐莊);
   。4)中國收回香港並成立SAR(兩局未收到意見支持此說,但有大學講師主張此:為套用於台灣,也適用於香港);
   。5)兩國簽約續借香港30年(個別人士,在報章中刊文)。
   à評估下最多人支持維持現狀
  -三次民調:
   。香港革新會:1000人中有93%支持英國續治
   。浸會書院:共僱用超過10萬人的545間機構:85%機構支持英治,主權可回歸中國
   。香港觀察社:1000人中有87%支持英國續治
 。獻策英首相
  -五代表隨尤德訪英
  -會談重點:香港人口構成源自脫離大陸統治;港九新界無法分割;可以「治權換主權」;中國領導者未必了解「安定繁榮」的因素;「改革開放」為有利時機……
   。對Thatcher的印象:「略懂」、「談判非易事」、「訪問中國會討論問題,會盡力保障港人利益」
 。女權至上(略)
-對峙
 。談判序幕
  -82Thatcher到訪北京,會後除官腔外未有公佈任何細節
  -Thatcher回程時參與兩局會議,議員建議:尤德應為談判團成員、公開談判進展à未有為之
 。真相大白
  -英《週日觀察報》報導標題:「管治香港的藍圖」à五原則(P.43
  -報導指鄧小平等領導人曾告知ThatcherThatcher雖不感興趣但別無他途
  -兩局議員不滿,決意向英國「攤牌」
 。爭取參與決策
  -要告尤德澄清相關報導à英副外長訪港會談,透露三內情:中國97年收回主、治權;建立SAR,港人治港;不同意外國管治
  -8212月:作者見Thatcher:向她表示如不信任兩局議員則不願繼續留任,要求行局議員應隨談判團外訪
  -831月:英政府承諾讓行局參與決策,但能否隨團則有保留à港新聞處處長嘗試入境,被中方拒絕
 。北京的統戰
  -對象:
   。1)香港廠商聯合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
   。2)李鵬飛(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領導的青年才俊團(12人,包括李柱銘、李國能、周梁淑儀等):草擬「緩衝體制」(延長過渡期)意見書,被中方要求在港發表前刪除
   。3)英國商家
 。議程爭拗,談判無期
  -中:主權治權之後才處理後九七問題ßà英:相反
  -行局非官守議員:支持英方
   。無力討價還價,只能寄望英國
  -Thatcher予趙紫陽的密函:如雙方能探討出辦法讓97後現狀不變,則會向下議院提議將全部主權交還à打破僵局
 。談判欲開又止
  -保守黨在大選勝出;密函承諾讓中方態度軟化
  -尤德為談判團成員,但行立兩局未能隨團;會談無進展
  -經濟下挫:1:7.9 à 1:9.6;港股下跌150à8310月:港元美元掛勾
 。憤怒的前首相
  -Heath訪京後來港,要求港人接受中方方案,被諷刺「為鄧小平所說服」
  -首次提到97大限:如97年問題未解決,中國可能有單方面行動
 。英國首次退讓
  -會談無進展+經濟危機+統戰活動à香港人信心低落
  -英國改變方向:先聽中方在97年後對港政策(而非先處理治權問題)
  -中方五要點正式提出à未挽回港人信心:因中共行事反覆
 。統戰李鵬飛
  -再獲邀訪京,官員表態:不同意前述青年才俊團意見書、不同意延長統治、司法裁判權在京、如英方不合作將立刻收回香港
 。英國再行退讓
  -第5-6輪談判後了解中國底線,8312月改談判策略:「回歸中國已經成為唯一的方向」
  -尤德會見行立兩局議員,表達「爭取治權」不實際,要做好心理準備
  -「范婦人垂淚」
-交鋒
 。兩局的新策略
  -議員的華人身份:「走狗」與「漢奸」,只能呼籲港人表達意見
  -英國談判政策更改à兩局議員可名正言順向中方爭取更好的回歸條件,並設法尋求保證
 。羅保(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動議
  -兩局議員的計劃:發動港人對兩國協議之意見、讓兩國談判得知港人意向
  -提案:「本局認為有必要將任何有關香港前途之建議,在未達成最後協議之前,必須在本局討論」à作者向許家屯提及,翌日左報大肆批評
  -辯論當日有22名議員發言,全部支持
 。英國扯白旗
  -英外相訪中,正式表明英國續治不切實際
 。英國的敏感
  -英議院辯論香港問題,兩局議員欲組團旁聽,草擬「六疑慮兩問題四建議」立場書(P.62-63
  -8459日出發,之前曾向尤德報備,之後被建議不要公開,但出發時仍有報導
  -問題轉向為「游說200-300萬英籍華人移民英國」:源自英國內部的「吹風會」
 。兩局蒙受奚落
  -抵英後國會議員集中問及移民問題,翌日見外相時亦如是
  -麥理浩的批評:來英時間失當,立場不正確
 。市民聲援兩局
  -訪英前成立聯絡小組以方便支援
  -作者與外相會面後利用傳媒表示如同意兩局立場書則應公開表示、「再不『出聲』,可能就再無機會『出聲』了」ßà小組在港策動輿論,收到無數電報
 。港人支持兩局
  -個人8427封電報:8400人完全支持、10人部分支持、17人反對
  -團體1509份意見書:150441
  -十八區議會:1413無意見
  -南華早報民調:605人,4141315無意見
 。歧視性的國籍法
  -英國逐步修法,取消香港發出之英國護照持有者的居英權;見Heath,稱想法從72年左右出現,76年出現綠皮書建議更改,失去英國本土居留權
  -後來增設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y CitizenBDTC),90年代變為BN(O)
 。訪京三波四折
  -許家屯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每隔一個月會和利國偉、鄧蓮如(皆行局非官守議員)與許家屯會面
  -83年底及844月許家屯提議上京,但衝到訪英時間,故拒絕,回港後要求上京,6月談判後成功
 。針鋒相對
  -84621日抵京,會見鄧小平
  -席間發言:
   。鄧小平態度強硬,重申既定立場
   。作者提示港人心理,表示「擔心京人治港」、「治港幹部不能落實自治政策」、「領導人改變政策讓『五十年不變』落空」三擔心
   。鄧小平打斷發言指港人對大陸缺乏信心;建議「成立聯合聯絡小組」、重申除軍隊外「北京不會派人來港」、港官「都由中央委任」
  -提交備忘錄後回港,記者會上指「鄧小平不相信香港人出現信心危機」,為許家屯反駁
 。議員講故事
  -再討論備忘錄三建議:
   。中英協議應詳盡及有約束力、《基本法》應由港人及北京代表共同在港起草、中方應成立基本法法制委員會
  -第三項建議:職權為監察基本法的執行,就制訂和修改提供意見
  -中方成立「基本法委員會」:
   。6人由人大常委委任大陸人;
   。6人由特首、立法會主席和終審法官聯合提名再由人大常委委任
 。港人認同北京之行
  -《南華早報》電話訪問1010名成年人,79%支持三人北京行
  -三建議支持度:747861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
  -先前不立,怕北京干涉內政;後來討論列明其非權力機構,不參與香港行政管理
  -提議存在年限:以回歸為界前後各X à 英外相指中方同意其存在至2000
 。互佈棋局
  -中英爭議:特首及立法會產生方式
   。前者:英「選舉與協商」,中「協商」並「由中央任命」,中同意英方案
   。後者:英「全部由直選產生」,中「選舉產生或委任」,中反對英方案
  -行局議員同意英方策略:源自害怕中方干涉內政
  -中方佈局:
   。「選舉」前刪掉「直接地區」、英文用Election”s”
   。聯合聲明主體文件不提立法會組成方法
 。協議變了聲明
  -中方不承認不平等條約、回歸後香港事務屬中國內政,不需英國同意
 。市政局五赴倫敦
  -198496-7日:最後一輪談判(第22輪)
  -作者認為聯合聲明草稿已基本滿足議員要求,僅對保護英人權益表示失望
 。鄧蓮如的尷尬(略)
 。虛驚一場(略)
-握手
。行政局推薦聲明
  -84926日:中英談判代表在京草簽,並大量印行聲明草案
  -回港後召開記者會解釋,表示「協議草案包含很多值得歡迎的積極性建議……顯示兩國政府已盡量照顧香港人所關心的事……是遠勝於沒有協議」(聲明外的另一選擇)
 。議員棄權
  -立法局兩議員表決支持草案動議時投棄權票,兩人發言表示憂慮:英國自捆手腳談判不會贏、中共行事反覆不可信賴
  -兩局再委任外面機構進行民調,大部分人及十八區議會認為聲明草案大致上可接受;有90%認為有協議比沒協議好
 。兩局對聲明表態
  -行立兩局再組團到英國下議院表達意見:「我們認為香港人接受聯合聲明的草案」
  -見英外相時表達「八關注事項」及「兩要求」:草擬《基本法》時要有港人參與、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要有港人在內;其後在無人反對下草案獲下議院通過(P.92-93
 。北京觀禮
  -Thatcher到北京觀禮期間在辦公室會面,「向我保證英國將會信守對香港的承諾」
 。高等爵位(略)
 。爭取權益
  -提出英籍港人的國籍處理辦法:BDTC97後再變成BN(O),獲通過
 。中英友好高峰(略)
第三章:悠長過渡
-蜜月期
 。三幕劇
  -851月-896月:合作期,作者在此時期退休
  -896月-92年初:猜疑期:英方改變立場,動作頻繁
   。903月:港府把《公民政治權利公約》規定的《人權法案》刊憲,隨後通過成為香港法律
  -92年初-回歸前夜:對抗期
 。秘密會談
  -8511月作者和鄧、利三人與許家屯等秘密會談|
   。國籍問題:指責英方「不應將管治權交予香港人」
   。駐軍問題:指香港不需成立「自衛兵團」,解放軍可協助之。
   。護照問題:可提早發放特區護照 
  -875月:
   。港府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中方要求保留議員委任制度
   。作者回應聯合聲明中表明此不可能,中方堅持
   。把書中提議的88年直選延至91
  -889月:
   。「直通車」問題:姬鵬飛表示立法局議員「必須在97年政權交接時先行下車,然後經中方確認再行上車」
   。作者另舉其他待解決問題:香港人犯下國防外交類罪行由北京審理、人大釋法
 。尤德逝世,似有先兆
  -8612月猝逝
  -作者與鄧蓮如向Thatcher要求最好在兩星期內公佈繼任者,兩要求:
   。不必是「中國通」,但「必須是一個對中英港形勢有高度政治敏感的人」
   。有足夠資歷和地位以贏取中國官員的尊重
   。作者私人要求:繼任者以港督為仕途的最後一站 à 衛奕信赴任
 。尤德的遠見(略)
 。科大超支之謎(略)
 。起草《基本法》
  -開始工作自857月的58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及12月的180人諮詢委員會開始
  -88年出現第一份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得72000人次意見;89年出現第二份,6000多人,90年通過
  -界定政制的模糊:爭執最久之處;作者個人表示應「循序漸進」,推舉英國兩院制;認為「功能組別」與兩院制「異曲同工」
 。特區政制
  -英國西敏寺式政制與美國總統制之爭
   。英:下院掌權並由多數黨領袖任政府首腦,委任上院制衡之……
   。美:參眾兩院競爭、行立兩院互相制衡……
  -香港政制較接近美國式:七點特徵
  -未來政制發展需討論三方向:選舉方法、立法機關的組成及選制、立法機關的會議常規及程序
 。中國再度邀請
  -招請作者及鄧蓮如加入《基本法》諮詢委員會,拒絕,因害怕利益衝突
-猜疑期
 。天安門事件
  -作者「隱隱覺得港英政府……容許反共份子來港活動」,並告訴衛奕信「香港不應放棄保持政治中立的一貫政策」
  -行立兩局為挽港人信心提出兩建議:
   。給予300萬名BDTC在英國本土有居留權
   。要求加快民主步伐:91年立局直選從10席加到20席,95年全面直選
   。作者勸阻,未被理會
 。中英對抗的種子
  -8912月給予5萬個家庭居英權(20-30萬人)、91立局直選加到18席、95年直選由(《基本法》規定的)15席加到20
  -Thatcher回憶錄:政府面臨大壓力,但現在並非民主化好時機;作者認為埋下伏筆
 。中國第三度邀請
  -與魯平聚餐,期間邀請作者成為「港事顧問」(此時已退休),答應
  -923月中方宣佈聘請44人為港事顧問,其後有多次續聘、增聘
  -926月寫「鍾士元談香港政制」予周南、魯平,其後陸續交出15份意見書
 。機場風雲
  -六四後宣佈兩大計劃:大學學位擴至15000個,花1270蓋新機場
  -就承建機場及資金等問題,「貸款銀行需要中國政府表態支持」避免欠款
  -機場花費預算、港府儲備(50à250à780億)一直變更下魯平不滿
 。自由黨的誕生
  -91年引入:當然議員3人、委任18人、直選18人、功能組別21人,直選下「激進」的港同盟(民主黨)佔14席,不願被委任議員領導
  -李鵬飛請辭(立法局首席議員)
  -組成啟聯資源中心:94年改為自由黨
-對抗期
 。彭督改組行政局
  -92年彭定康上任目標:保持行政主導、提高港府透明度、不會在立法局內組織保皇黨、立法局復會時公佈新的政制安排
  -對行政局改組安排的推測:不包括立法局議員,以精英為對象,不用經過選舉而直接進入行政局
  -演變為「行立兩局分家」
 。彭督政改方案
  -92年政改報告內容:
   。立法局選制由雙議席雙票制改為單議席單票制
   。廢除區議會及市政區的委任議席
   。「新九組」:包括約270萬選民
   。立法局選委會由直選議員組成
   à中方不滿,作者認為將影響「直通車」安排
  -93年國務院港澳辦發表聲明,94年書店出版《中英關於香港九四/九五年選舉安排會談中幾個主要問題的真相》……指控英方「節外生枝」
  -彭定康的回應:中方不願改為單議席單票制、不同意取消委任議席
 。中英爭拗策略
  -93年四月中英在北京進行政制談判,事前作者傳真「香港政制爭拗的中英策略」一文予魯平、周南
  -指彭定康想利用《基本法》灰色地帶推翻兩國共識,加快民主步伐,讓英國「光榮撤退」……
  -預計談判會失敗、建議立法局議員按《基本法》修訂政改方案、建立「政權移交委員會」、繼續重視港經濟發展 à 除二(差一票通過)、三項外大致成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預委會的講話指香港應用比例代表制
  -「好處」:增加立法局認受性、減低產生主流政黨(民主黨/泛民)的機會、加強行政主導
 。彭督險遭滑鐵盧
  -某英籍委任議員(怡和集團董事)希望阻止彭定康政改,以免「直通車」消失,自由黨因而聯同其他黨派制訂出修改方案
   。魯平:同意「直通車」存在,但表示關鍵在新九組組成與選舉人數、選舉團組合來自《基本法》四界別
  -投票前夕表示棄權,追溯源頭為「英國國策的一部分」
  -最後彭定康政改修訂方案以一票之差落敗,「直通車」消失,認為支持政改的民主黨「苦果自招」
 。預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上場
  -937月建立,「是中方在港督彭定康提出其政改方案後的應變之道」,
  -同年初曾在廣州建議成立「政權移交策劃委員會」,無行政實權,魯平、周南聽後頗為積極
  -成立後分為五個專題小組,各有一名港、中兩方召集人
 。小風波
  -港府利用《社團法例》之限制拒絕預委會在港通訊處的設立,後來擺平
 。港英政府敵視預委會
  -布政司陳方安生向政府部門首長傳達函件指示如何對付預委會及其成員
   。表達政府公務人員不應成為預委會成員、出席其會議、擔任其顧問、接觸相關人士等規定
  -「一方面令預委會的工作倍增困難,另方面亦令預委會成員在港十分尷尬」
 。行政主導,困難重重
  -麥理浩主動委任更多平民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à 直選:帶動新風潮
  -95年後立法局議員由各種不同的選舉產生,立法局議員不再是「諂媚者或是橡皮圖章」,「有些埋沒良心,只懂緊隨所屬政黨路線」 à 無法產生更好的政府,反令行政機關不受市民尊重
  -反對特首僅可以個人名義參選:如此則無法得到政黨支持以利施政
 。車毀人亡
  -中方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下會成立一專家小組,負責與港府共同編製96-9797-98年度財政預算案,港方成員有利益衝突之嫌,後以成員「宣誓」解決
  -「車毀人亡」論:當時香港社會福利高速發展,公共開支從90-91年度的50億急增至95-96130億,「為未來特區政府準備了一張數目巨大的支票」à99年後增長率始減慢
  -專家小組953月開始運作,976月結束:無否決能力,亦不清楚預算數字來源及相關政策,無實際功用
 。最大受害者
  -副港督的構思:95-96年間經兩國協商後委任之,經直通車安排成為未來行政長官;自作者退休後行政局仍有討論之
  -如兩國合作繼續順利,則政務司或財政司可能會被委任 à 最後事與願違
  -認為普羅市民(因對回歸失去信心、社會分化)乃至其他行政立法人員之利益皆因港府、英方之行動而受損,無法順利過渡
第四章:香港特區
-籌組過程

 。臨立會代替「直通車」
  -「直通車」破滅下,預委會表示需完成五項工作 à 需要一「臨時立法會」,再於一年內成立第一屆正式立法會
   。終審法院法官、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需由行政長官得立法會同意
   。《基本法》委員會中6名香港委會應由特首、立法會主席和終審法院首席法官聯合提命
   。回歸前夕審議及通過《回歸法》
   。修改與《基本法》抵觸或SAR不同意的原有法律
   。審議並通過財政預算案
  -另一做法:直接成立第一屆立法會 à 但《基本法》及附件內無規定,可能需修改人大決定
  -臨立會由400人政府推選委員會選舉產生,范徐麗泰任主席,97年初至986月底期間運作;引來多次司法覆核,但皆敗訴
 。猜估遊戲
  -各報章及籌委會預委會成員皆猜測作者會角逐首屆特首,作者表示無興趣
 。荊棘滿途
  -候任行政長官:971月建立特區政府臨時辦公室
   。疑會成為第二個行政中心
   。港府曾拒絕協助,其後駐有80名工作人員,大部分從港府調派而來
  -臨立會:
    -律政司命令金鐘政府合署蒐集攻擊臨立會的檔案,可能有「反中國份子」到場抗議 à 在大陸地區設辦事處以為開會地點,避免干擾
    -民主派人士提告,要求裁判臨立會所立法例無效,高院拒絕介入 à 回歸後在一妨礙司法公正的案件中再辯論,上訴法庭裁定臨立會無違反《基本法》
 。特區先頭部隊
  -籌委會961月全體大會成立「推選委員會小組」,有43名委員 à 962月議定「四大界別」召集人,在港進行諮詢活動 à 5月進行第5次會議,提出五建議
   。四大界別:自基本法附件一及人大會議決定,內分四組,各100
  -宣佈815日-914日接受提名
  -籌委員104日第五次全體大會:選出340名「推選委員會委員」+34名「港區政協代表」+26名原有「港區人大代表」=選出特首的400
 。支持董建華
  -9512月成立籌委會(取代預委會),委任150名委員(有96名港人),董建華任籌委會副主任 à 傳為特首熱門人選之一,但他人除「船王之子」外無多少認識 à 「江澤民的祝福」
  -其他候選人:吳光正(商人)、楊鐵樑(前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李福善(另一籌委會副主任)
  -961115日:提名選舉,董建華得206 à 961211日:正式選舉,董得320 à 當選
 。民主與公務人員
  -政治任命各部門首長
   。中英皆贊同:「中國期望透過這種安排阻止政黨發展,並避免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聯成一體。而英國則希望利用一個由公開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來制衡可能隨時聽命於北京的行政長官」
  -董建華認同,但個人時間不足、怕打擊公務員士氣,因而不願馬上引入政治任命;時人希望和平過渡,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