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SINO」一詞最早源於古梵語cinah 爾後流傳至古希臘,並保存在諸多語言中做為中國的雅稱,也希望藉由此一稱呼來提醒我們是以何種視角在認識、理解中國。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20141002 啟鳴讀書會 第一回 《香港通史》讀書會



本學期(2014秋)的焦點放在香港與東亞,學期行事曆如下:

10.02 [香港] 香港戰後通史:殖民香港到九七前夕
10.09 [香港] 反思六七暴動:電影《六七回望》放映會
10.16 [香港] 在成為「香港」以前: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10.23 [香港] 「民主回歸」之後:香港社會運動簡史整理分享
10.30 [香港] (中英)談判前後的大小事
11.20 [台灣、中國與東亞] 尋求安全感的中國:中國的對外關係
11.27 [台灣、中國與東亞] 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台灣、中國與日本
12.04 [台灣、中國與東亞] 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韓國與沖繩
12.11 [產業經貿] 貨貿之餘:在地產業的認識與反思
12.13 [產業經貿] 演講「轉念,始於足下寸土:能否想像沒有服貿與貨貿的台灣?」
12.25 [中共意識形態批判] 我以我血薦軒轅?大中華國族的建構與解構





啟鳴社讀書會
2014秋 第一回
《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導讀
導讀人:劉定成、劉令溪、侯昱堂、施懿倫、林彥瑜、王騰億、李柏昇、陳信仲

Ch1 Early Colonial Hong Kong
基本法》中提到:香港自古即是中國的一部分,然而香港的歷史是直到1840年代後才為人所知,英國史學家Richard Hughs因此認為「香港」不過是近代史所發明出來的詞彙。
早在新石器時代起這裡就有人類的活動,秦漢時代這裡為百越地,也曾出土過武帝時期的墓葬,南宋末期則是難民逃難的終點。過去在這裡的居民多來自閩南、廣東兩省,職業主要分成農人、漁人與海盜三者,閩粵的居民利用香港作為漁業基地或避風的臨時之處,各地發展規模不一,然大抵已逐漸養成定居與固定輪居人口。
The West Return to China
14世紀之後,隨著重商主義、工業革命的出現,歐洲的海洋活動日益興盛,並一直持續到一戰前。
最早來到中國沿海的是16世紀初的葡萄牙人,以澳門為據點和中國進行貿易,並於1557年獲得許可可在澳門永久居留。17世紀開始,英國成為了對中貿易的要角。18世紀清朝中葉時,外國商人只被允許季節性地在廣州進行貿易,並且只能與由官方特許的「公行」進行貿易,公行並同時掌握廣州當地工廠、倉庫與洋人居住地的所有權,外商必需支付租金使用。儘管外商多有抱怨,但這樣的貿易型態仍持續了近一百年左右。
英國對於取得香港,乃是基於保障在華貿易事業順利,而非如印度、非洲、拉美等地以資源開採為導向的殖民事業,而英國內部也並未拿定主意要長期佔有香港。然而,與澳門、菲律賓、印尼等殖民地相比,印度離中國還是過於遙遠,香港的位置正好可以彌補,而與鄰近的臺灣島相比,香港多山的地形使其擁有深水港與避風港的優勢。
“Foreign Mud” Opium and War
鴉片戰爭的爆發雖然大多時候被視為與中國的禁煙行動有關,然而實際上所牽扯更多的是貿易權利與外交談判的問題。
鴉片戰爭開戰的遠因,若以英方角度來看,英商在中國的貿易市場一直無法擴張,中英兩國外交上的地位也處於不對等的狀態;而中方當時則面臨著鴉片貿易所引發的白銀流出,進一步危及中國的稅務制度,吸食人口的激增也導致中國內部的勞動力人口與素質的下降。
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除了獲得香港,還包括取得領事裁判權、最惠國待遇等權利,貿易稅率獲得修訂、公行的壟斷也就此終止
Collaboration
英國在戰事中的勝利,不單單依賴自身的武力,也包括了華人的協助。例如居民帶路、修補船隻、「疍民」協助運送物資等。而在佔有香港後,當地的建設如官署、房舍、醫院等也都由華人承包商與勞力完工。而英方則透過貿易特許資格的發放做為回饋,許多當初協助英國的華人因此翻身成為上層人士。
Hong Kong’s Troubles
佔有香港之後,包括英國商人、傳教士與廣東地區華人的移入,使得香港的人口開始增長,然而卻也衍生了種種問題。
首先,香港納入英國統治後,當地的土地契約仍屬於廣東的豪族,因而衍生出土地所有權的爭議。其次,五口通商使得中英商人更傾向於直接在開放的港口進行貿易,而非在香港進行。第三,中方刻意阻撓中國商人進入香港與英國做生意,反而將中國的犯罪份子運到香港,歐洲探險家與投機客也視香港為法外之地,甚至仍有海盜破壞貿易據點的情況發生,使中國商人對於香港也沒有太大的興趣。
The Second Opium War
總結南京條約的結果,中方認為對英國讓步許多,但英國人認為條約對於中國市場的開放有限,且外交人員仍無法長期住在北京,證明中英兩國間仍不存在對等的貿易協商機制。中美望廈條約的簽訂,促使英方引用最惠國待遇比照辦理的意願,間接導致開戰。
當時,以鴉片為基礎的貿易體系已經成形:英國在印度種植鴉片並銷往中國,收入用以購買中國的茶葉、絲綢與美國棉花,棉花由英國加工成棉製品後再銷往印度銷售;中方以茶葉絲綢的收入再向英國購買鴉片。一部份的鴉片收入則用以維持印度的軍費開銷。
然而當時英國國內對於與中國開戰一事仍有疑慮,包括克里米亞戰爭、東南亞華人發生暴動,甚至印度也爆發大規模的叛變,英國當局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然而以Bowring為首的殖民地貿易事務官員,對於自由主義的崇尚使其主張透過戰事擴大貿易規模。最終也爭取到外交人員駐京、外國商人與傳教士可進入內陸、加開十個港口進行通商等成果。
The Taiping Rebellion and Chinese Migration
1850年代初期,香港貿易事業不興的窘境獲得改善,一方面英方致力於改善經商條件以吸引富有的中國商人,另一方面也受惠於時勢,包括中國國內逃離太平天國戰亂的逃難潮以及美澳等地的開墾需求。
此時的廣東受限於船隻速度緩慢以及棉花製品的傾銷,已逐漸失去茶葉與絲綢貿易的地位,大量工人失業的結果使得許多人選擇到美、加、紐、澳、東西印度群島等地,成為廉價的苦力,其中以1850年的淘金潮所造成的人口流動最為顯著。
太平天國戰事的爆發,加速中國南方的移民潮,許多有錢的中國人逃往上海租界或香港等地,意外地促成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對於奢侈品的消費,形成了一批新富階級。而1860年代西式銀行的設立,則為爭取外國投資奠定了更穩固的基礎。


Ch2. State and Society

這章大體上是介紹香港在鴉片戰爭後,從清帝國割讓給英國的初期(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的政府與社會情況。重要的主角可以分為殖民地政府歐洲精英在地華人精英等。

前言

開頭部分,他先強調說,初期英國其實沒有打算投入多資源在香港治理。主要的資源是跟鴉片貿易帶來的經濟收益以及中國移民所提供的勞動力。(p.34-35)

·       社會:主要以「族群」來區分社群:中國人(華人)、歐洲人、歐亞混血(通常也就是前兩者的混血)、印度人。(作者強調這段時間,各族群的性別比例都相當懸殊。)
·       華人
§  材料限制:大部分材料還是來自殖民地的記錄。(p.36)
§  早期歷史還是跟工人組織起來維護自己利益較有關係,這些抗爭的起因複雜,有未成熟的中國民族主義(仇英)、經濟利益,也跟抵抗殖民政府的控制、管制有關。(p.37-p.38)但事實上,資料上比較多還是跟華人精英(知識分子)的記錄有關,而不是工人階級。(p.39)
§  英國對華人有一些差別待遇,所以華人菁英後來大多數都必須靠自己。
§  華人精英有一些自己組織的社團跟機構,包括寺廟、醫院等。但後來這些機構不只具備這些功能,往往都成為了社會中心,華人社群的聚集地。即便因為劃界而跟在地歐洲人有潛在矛盾,但對殖民政府卻是樂見其成,因為減少了治理在港華人的成本。(p.39-p.40)
·       歐人
§  主要可以分成五類人:殖民地官員、商人、專業人士、管理人員(低階工作)、傳教士等。(p.41)
§  歐洲人也香港的死亡率高,特別傳教士,不單單是因為瘧疾造成的。(p.42)
§  歐洲人一般對在地華人以及歐亞混血、印度等都有很強的歧視。華人往往不被允許加入歐洲人的社團。(p.42)
·       歐亞
§  往往是私通生下的孩子。雖然也有歧視問題,但相較於英國其他殖民地,歐亞混血在香港算混得比較好,也有不少成為在地商業精英的案例。(p.44)
·       印度人
§  印度祅教徒?,因為貿易而來,宗教上多半是穆斯林或錫克教。常常擔任監獄工作,因為被認為不會跟華人私通。另一值得一提的,印度人至今都是自成一個社群,而沒有成功融入其他社群。(p.45-46)
·       政府:1860以前,總督的工作,與中方協調、保護英國在中國的生意、調節香港經濟活動。1885簽署天津條約、1860北京條約後,港督的工作就轉為專注在香港。簡言之,主要工作是保護歐洲人在港利益。(p.46)
·       政治架構
§  由英國政府任命的總督,可以決定所有事情,還有行政會、立法會。兩會的成員(有官方、非官方之分)都是總督認命,通常是英國商業精英,但有時會用來約束總督的權力。幾乎沒有華人代表。這套架構到了1980年代初才有比較大的變革。(p.46)
·       司法
§  英國法與中國法的混合調節
§  在軍警方面跟法治(宵禁)都非常嚴厲。是英帝國駐警最多的地方。(p.48)
§  懲處上偏袒歐人,對華人較嚴厲。(p.48)
·       「治理」華人
§  蠻嚴厲的差別待遇。直到軒尼詩總督之後,才從鞭刑、烙刑等手段逐漸走向法治「現代化」。(p.49-52) 軒尼詩也因此惹火不少在地歐洲精英。(p.53)
·       控制技術?
·       殖民地教育(內容與養成、教育目的)
§  教會學校。特別強調英文教育。華人買辦教育養成(p.54)
·       娼妓與性病的治安問題
§  性別比例懸殊(不管漢人還是歐洲人女生都很少)
§  歐洲人的偏見:女人若不是人家的妻或妾,便是妓女。(p.56)
·       妹仔:華人精英與西方世界殖民者的角力
§  文明(p.60)
§  奴隸制與「童養媳」


Ch3. Colonialism and Nationalism 

  1. The Plague of 1894
 -發生鼠疫,政府倡導使用西醫治療 → 出現「傳聞」:繼續相信中醫
 -在此之前政府在醫療上的角色並不吃重:醫療研究傾向於熱帶氣候引發之疾病
 -1883:潔淨局成立(Sanitary Board,市政局前身):沒有什麼功效
  。自鼠疫以降:給予更大權力,例如:派軍隊搜查房子、燒房子、隔離病人……,引起反抗,多人無家可歸
 -四結果:
  。政府建議醫院受醫療部門管轄
  。Western medicine be offered on a voluntary basis
  。1897:委任華人管理者(Sanitation)監察醫院衛生情況
  。英語學習需求增加
 -印度人亦受疾病影響而有反映下才檢討/更改處理鼠疫的做法

2.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4
 -1894Constitutional Reform Association petitioned for the right to elect British nationals as unofficial members in Legis. Council
 -政府反對,認為英國人之代表性增加等同華人之代表性同樣增加(因英人與華人比例懸殊)
 -結果仍對華人社會有利:
  。1894年:立法局(Legis. Council)增加一官守與一非官守議員(韋玉)
  。1896:行政局(Exec. Council)增加兩非官守議員(「挑選標準非種族」)
  。但Exec. Council出現華人成員仍得等到1926年才有

3.         The Acquisition of The New Territories
 -新界的地理功能:Buffer Zone、提供土地以興建屋和訓練軍隊
 -英方原先回絕:(1)與中國經商而獲利不一定需要控制領土;(2)過度擴張會讓中國成為另一個印度;(3)可能誘導其他列強做同樣行為;(4)美國反對擴張
 -時空背景:中國對外戰爭失利;列強瓜分中國;門戶開放……
 -英軍得九龍而進入新界時有遭遇到反抗:例:新界錦田
 -另有當地居民對英軍進佔的憂慮(加稅、充公、干擾傳統……)→為求取地,華人士紳傳言會徵用土地,迫使當地人低價賣出
 -借用新界後:原先打算模仿中國治理:對當地的干擾達到最輕
  。劃分該地為「區」(Districts,分兩個)與「分區」(Sub-Districts),由各村中長老組成之委員會管理,再上由一英籍官員管轄,而政府亦保有一定權力
  。與大陸相連,與其他地區之管理方式不太相同;傳統文化在大陸與香港市區逐漸流失,但在新界反而得到保存
  。九龍城寨:原本歸於中國法律管治,1899時英國宣稱不再由中方管轄;日後成為中國主權之象徵

4.         The Rise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Bourgeoisie
 。華人增加(因英美各國之法案),佔據工業商;鐵路建成,加快進出口貨品
 。華人企業:例:先施百貨、永安百貨
 。新中產階級形成,帶來新的社會團體
 。社會仍有歧視:
  -華人無法加入「香港會」和「香港賽馬會」
  -山頂與長洲限制進入者之種族身份
   。山頂:
    -1902年限制,僅獲港督准許者
    -1904年及1918年:華人與Eurasian
    -何東的女兒曾反對,但到1925-26年之罷工後才獲准居於該地
  -洋人認為香港之命運取決於歐洲人人口的狀況;設限為求保護特權
  -限制到1946年才被廢止
 。華人的回應:Creating their own exclusive social world
  -建立專門給予華人士紳就讀的學校
  -專門的華人俱樂部:Chinese ClubChinese Recreation Club;當中規制比照英式俱樂部

5.         Hong Kong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罷買美貨(1905-1906)、日貨(1908.3-1908.12
 -作為中國革命基地的功能:
  。招募與訓練革命的基地
  。興中會分部所在,策劃革命
  。具備出版自由,可宣傳革命
  。政治流亡者的避難所/中轉站
 -學校不教中國近現代史,但有教國會政治等「協助形塑政治共識」的政治方向
 -政府之角色:中立?
  。1896:拒絕按廣州政府要求進行「引渡孫中山革命同夥」的動作;5年內禁止孫中山進入
  。1907Chinese Publication Ordinance
 -不應誇大香港在革命中的功能/地位:
  。出版物短壽,影響力不大
  。革命活動範圍狹窄、無效率
 -華人士紳的角色:以何啟為例
  。1890年代協助過革命
  。認為香港在經、政上可成為中國之楷模;中國可跟英國一樣成為君主立憲國家;香港兼容「華人創業精神」、以及「英式自由貿易和自由政府」兩項「兩個世界上最好的優點」
  。1900年代協助大減:認為太激進,仍擁護君主立憲……

6.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its Effect on Hong Kong
 -19111018日:400人在中國銀行及支持帝制之出版社外集結,要求移走大清國旗
 -有的人認為滿族離開中國,英國人應是下一個(要清算/驅逐)的對象
 -騷亂出現:洋人大量購置軍火、大規模進行逮捕……
 -華人菁英階層:認為不應讓騷動影響香港政治經濟穩定,曾要求執行與維持和平相關之法案
 -辛亥革命失敗(因袁世凱)的結果:
  。Lost enthusiasm for Sun Yat-sen:認為1911 Revolution had simply caused too much trouble
  。改變與大陸的政治關係:香港承認廣東軍政府;英國Foreign Office承認北洋政府;兩者有時會衝突

7.         The Tram Boycott of 1912-1913
 -革命開始:政府害怕中國錢幣價值不穩定,禁止其流通;政府要求天星小輪和電車停止收受
 -華人認為是一種羞辱,罷用
 -政府要求華人士紳協助調停,士紳維護電車公司,指責杯葛行為
 -太晚解決,被怪罪;何啟日後無法再成為第五屆立法局成員之原因

8.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期許:成為東方牛津或劍橋
 -港督:盧押(Lugard):上任後五個月萌生想法,1912年成立
 -建立港大前的高等教育學院:只有西醫學院
 -建校前的憂慮:
  。華人:怕學生學會偏激思想
  。洋人:怕學生成為競爭者
 -建校籌款:包括華人及外國公司的捐款
 -建校後:首屆收錄70名來自港、粵及其他貿易港口之學生
 -初時名氣不足:日本大學及美國傳教士管理之大學更有名;二戰後始見重視

9.         Hong Kong and World War I
 -進出口業得利,但無大影響
 -期間大事(與政治無關):跑馬地馬場大火、腦脊髓膜炎(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爆發
 -戰爭結束一星期後:Rice Riots

Ch.4 interwar years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事情
1.概覽 (政治 經濟 文化)
對這時期的形容:香港的發展平淡無奇,但上海卻因為戰爭而成為經濟中心之一
但是戰爭過程中因為中國民族主義崛起,使香港和中國的關係變得更緊密。在大陸動盪的同時,開始有人遷往香港,1921-31年之間,人口從65萬增長為85萬。主要的交通、銀行等等,都是在戰間建設的,香港漸漸發展成繁榮的港口。
2.華人工業與銀行(發展背景與發展情況)
戰間,本土產業比較有發展的機會,有錢人會遷來香港做生意。直到日本入侵前,華人的產業數量是不斷在增長。(工業化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就開始的,例如一些玻璃廠、造船廠、重工業、小的製造業)
一戰前,銀行分為歐洲大銀行與華人小銀行,但戰爭期間華人銀行就獲得發展的空間,但是利率很高。例如東亞銀行就是中資第一家銀行。
3.憲法發展
訴求:本地人投票權
否決原因:干擾歐洲人權益,也害怕中國其他地區效法。
後期發展:立法院有出現一位華人議員
4.罷工與抗議活動
背景:五四運動,革命民族主義覺醒,抵制日貨
1920大罷工:要求漲工資40%。後來漲了32.5%,算是成功。一年內有一百餘個工會成立,影響工人階級意識。
1922海員罷工:訴求漲工資,相對廣州花費較低,離家出走到廣州。後來也全面成功。
1925-1926年間省港罷工:導火線是英國屠殺中国人,
為何此時期罷工如此有影響力?「對特權階級要求平等待遇」
5.種族隔離(香港認同 雇員 婚姻)
6.公共工程與社會福利
7.賣淫與廢除續婢運動
8.開支緊縮(原因 本土僱員)

Ch5. War and Revolution

  • 前言
·       1937 日本侵中1938以降香港成為逃難地、革命組織根據地(募款等等)
·       日本封鎖中國大港口,如上海等地,因此影響了香港經濟:香港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也因此幫助了香港的戰後復興
·       戰爭初期,英國一直避免與日本正面衝突,因為害怕德、義在歐洲將對之不利,所以英並沒有特別支持中國的抗日行動,例如國共爭取國際支持、在香港的資源戰、宣傳戰等。(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 Defending the Indefensible
·       1940 英德爆發全面戰爭英國開始思考該如何保住香港?宣稱香港維持中立
·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援助香港,但英國對中國是否可靠,持懷疑態度
·       Why? 因為香港對中國而言只是一個臨時的家(temporary home),香港不見得會為了中國做出犧牲

  • The Fall of Hong Kong
·       1941.12.8 日本攻擊香港(與珍珠港同天)
·       從此到1945.8.30,是為香港的日本佔領時期
·       p.s. 1942 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英國殖民地亦陷落「在亞洲的日已落國」

  • Japanese Occupation
·       等於完全的「殖民」(即便日本宣稱這是「解殖」、「亞洲人的亞洲」、反殖民、反帝國),許多殖民措施非常徹底,例如把皇后大道改成明治大道、把日本專有的節慶加入香港統治之中
·       日本的殖民比英國殖民更殘忍、更具侮辱性。例如1942年逮捕英美荷等敵國的香港公民,被集中關在Stanley監獄
·       對待中國人,即使日本宣稱中國人不是他們的敵人,仍採取違反人道的殖民措施。首先要求沒有居留身分與工作的中國人離港,導致香港減少了一千五百萬的人口。另外也有士兵屠殺、侮辱平民的事情發生
·       戰爭時刻的糧食短缺
·       親日商人的出現,影響日殖時期結束後,香港的統治者應該是誰的問題。
·       政治制度:2 Chinese council(但1944年日本開始失利後,中國人與Eurasian的領導者開始不太聽日本政府指揮,迴避其職責)

  • Wartime Planning and the Race to Recover Hong Kong
·       戰後,英中兩國極力防止香港獨立(像印度就在1947年獨立)
·       蔣介石亟欲復興香港,以終止清末以來的不平等條約。因此戰爭期間,羅斯福和蔣交換條件,只要和共產黨合作抗日,戰後美國就會幫助香港復興。而美國在這裡的影響力還是最大的。
·       戰間有人建議戰後香港應該回歸中國,但早在1943年英國就已經決定要保留香港的統治權(Churchill: over my dead body
·       作了保留統治權的決定後,由於需要本土的支持,英國開始思考如何處理與香港舊士紳、商人的關係。即便原本的舊領導者親日,卻仍找不到適合的人選,因此只好維持與舊勢力的關係
·       日本比預計的早投降,英國怕蔣介石趁機接收香港中英私下安排受降順序。因當時國共的關係仍然緊張。
·       蔣為什麼沒堅持要接收香港?因為戰後復興若失敗將有損他在中國的聲譽
·       但也因為中、美在旁「監視」之故,英必須改變他的殖民態度

  • Rebuilding Hong Kong
·       初期復興順利(人口、經濟等),尤其是受到大陸內戰之惠
·       當時侵略香港的日本主要將領在戰後審判之中都被處死,因此香港的反日情結不若大陸強烈

  • Postwar Changes and the Young Plan
·       戰後,總督Young進行了激進的憲政改革:municipal council. 2/3 voted by Chinese。而殖民政府只擁有國防與財政的權力
·       1947 Young Plan施行,但馬上被Grantham取代(Grantham在信中表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並在1952年進行一個較不激進的改革,卻仍於1958失敗,因為港殖民政府知道任何政治改革都有激怒中國的風險
·       戰爭使得香港對英國的重要性提高

  • Hong K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49
·       1949 中共勝利對英國和香港而言,是鬆了一口氣,卻也充滿焦慮
·       1949.4 發生戰艦逃至香港的事件,英國因此加強香港防務
·       Q: 為何中共能夠容忍英國對香港的殖民?(共產黨宣稱反殖民,而且內戰期間香港還是共產黨組織的重要基地!)
·       A: 1. 對逃亡到香港的難民而言,共產黨並不受歡迎;2. 1,若強行接收香港,說不定會將此等難民推往台灣、支持蔣政權;3. 美國介入的風險



Ch6. A new Hong Kong

l   韓戰與冷戰
·       英國對美、中的態度:PRC入侵&”the American threat”。
·       韓戰爆發(1950)使美國重新考慮香港對其的重要性。
·       UNUS的禁運政策成為香港經濟的巨大威脅,尤其是後者。
·       冷戰下,香港依舊必須與PRC保持良好關係。(會有人形容香港是東方的柏林,因為在共產黨的陰影下。但作者是反對這個說法,因為事實上香此刻時時會也必須與共產黨中國互動。)PRC本身也得利於香港走私。
·       港英政府也必須在ChinaUSBritain保持平衡。(ex. 中國航空公司飛機事件)
l   戰後經濟復興
·       禁運措施使香港當地中國企業發展製造業。港英政府仍對輕製造業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香港此時的製造業多仍是靠本地中國企業發展。
·       香港殖民體制提供:政經相對穩定、深港口運輸、貿易金融網絡、國際貨幣系統、中國廉價勞工。
l   1950年代 應對新的國際秩序
·       當英國在亞洲殖民地相繼獨立後香港也喪失英國戰略重要性。英國在港駐軍在此時降到最低。
·       PRCCKS的對立對香港的影響。包括親共與親國的勢力在香港的鬥爭對港英而言是造成社會動盪的一大來源,國共戰爭狀態下迫降香港的戰鬥機也對香港造成國際事務的緊張。
·       教育:強調中華文化,降低愛國主義。在中港邊界關閉後,香港人普遍感到一種被「孤立」的情緒。同時,為了降低國共對立對香港本地的影響,港英在教育上採取強調「文化」的措施,欲使香港人的認同專注於「中華文化」,降低蘊含愛國或民族主義的因素。這某個程度上也使香港人形成一種「抽象的」中國人認同。
l   60年代
·       60年代是香港被全世界認為香港是「中西交融的大城」的關鍵時期。
·       The colony had earned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for its light industry(輕工業), particularly in the electrons such as transistor radios.例如披頭四在香港的演唱會,還有一部電影「蘇絲黃的世界」使世界認識香港。

l   1966 天星小輪暴動
·         遠因:大躍進與其後的饑荒帶來大量難民,他們居住條件極差、勞動環境低落、缺乏政治代表,政府貪污盛行。造成民眾對社會的不滿。
·       四月,天星小輪加價港幣五分,引起市民上街抗議,港府出動軍警鎮壓,九龍連續兩個晚上騷亂。
·       The cause does not appear to have been economics, or was it particularly anti-British. The riots were expressing their social discontent.

l   1967 67暴動(The Confrontation of 1967
·       1967 六七暴動:長達六月。51人死亡,八百多人受傷。
·       歷史:
ú   1966  5月,毛發動文革。
ú   1966 澳門當局即鎮壓過親北京運動。(「一二·三」事件) 
ú   5月,出現三個勞工示威抗議,無法妥善解決後工潮惡化,新浦崗人造花工廠轉為暴力鬥爭。再親共左派團體策劃下,隨後更為政治性化,工人高舉毛語錄與革命標語,直指港英政府。
ú   PRC外交部副部長羅貴波召見英國駐華代辦Donald Hopson,遞交抗議聲明,把騷亂事件定性為「英國政府勾結美帝國主義反對中國的陰謀」,指「港英當局利用人造花廠勞資糾紛,對中國居民和工人進行迫害」。
ú   518日,北京舉行支援香港鬥爭的十萬人大會。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人等人也有出席。再次譴責港英法西斯暴行、串謀蔣介石攻擊PRC
ú   6月,一個星期內六個警察死亡。
ú   7月中,親共左派開始大量使用土製炸彈
ú   8月,親共左派甚至開始以炸彈攻擊反對者。8/24林彬被殺。
ú   9月,親共左派漸失去北京支持,中英關係轉化。
·       親共左派一直得不到廣泛的支持,尤其無法得到學生支持。
·       不難看出為何親共左派無法再是民間得到廣泛的支持,尤其許多人都是逃離PRC而來,他們害怕並且厭惡文化大革命。
·       但港英的處理也增加某些人「親北京」的信念。曾鈺成(現在的立法會主席)。
l   Building the welfare state
·       暴動後的政策改革:MacLehose總督。擴大公共支出。公屋、教育、新市鎮、國家公園。
·       時代背景:剛好是香港經濟成長最快之時、中英關係良好、國內經濟意識形態(工黨執政)。
·       一對他般批評:政治改革不足。

Ch7. 成為香港人

         195019601970年代的社會、經濟與政治變遷,有著增進獨特香港認同的重大結果。大部分的學者表明,這種認同在1949年共產革     命後才出現。
         事實上,本土的認同感在1800年末期,這些歸屬感被幾個因素所形    塑,在這之中有與中國較緊密聯繫的,香港崛起的經濟繁榮,以及  殖民政府培育本土認同的努力,然而,這也包括了形塑最多香港認     同感的(因素):在1980年代初期實現,於1997年歸還香港給中國的 主權。
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
         香港的認同感有著強大的經濟基礎,在1970~1980年末期,政府在      促進藝術上挹注更多,這表現在1979年香港藝術中心的建設、1984  年香港演藝學院的成立、1985香港藝術館的建立。
         香港從1970年代早期到1980年代快速的經濟發展,同樣導致了表      現在電影、音樂與電視劇的本土流行文化的崛起。
         很多當地居民變得對於香港的混雜狀態感到自豪:混合了中國與西     方文化,並將兩者強調在傳統中國價值像家庭與教育,和現代西方  價值如經濟自由和法治。隨著香港理工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在新界     的建立,香港的教育變得更加普及。
1987年,超過十七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來訪香港,大部分是為了        探親。雖然與中國新的聯繫讓許多香港人感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  但也很多感覺是認為自己是特別甚至是不同種的中國人,人們開始     認為自己是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文化上的中國人。根據1985年的調查顯示,三成五的香港中國人口寧可視自己為香港人而非中國人。在1980年本土學術研究開始記述香港對於現代中國的歷史貢獻。
這樣的香港認同感也可以在談論和活動從「大中華國族主義轉移到本土社會事務」的方式被發現。
通訊與交通的發展也有助於人們認為他們自己是存在於獨一無二的地方─香港,而不是香港島、九龍或新界。
從殖民地的觀點,香港也變成擁有自己的地方,有著自己的行政上的身分,享受著寬鬆的政治與經濟自治權。
透過誠信的認同:反貪污的戰鬥
在殖民政府較早期的十年,殖民政府在形塑香港認同上實行了一些規則。
殖民政府在沒有達到攻破香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貪汙─之前,以顯著程度的政治公信力創造本土認同的努力不能成功。
這有一點難以責備貪汙的流行完全是因為殖民主義和缺乏政治代表,因為民主政府同樣也可能貪汙。
1970年代初期,貪汙滲入香港政府,從高級官員到深入參與聯合貪污的警察,和直到收到他們的「水費」以前拒絕打開水管的消防員。
1977年的危機在警方和廉政署之間刻下裂痕,直到1980年代中期不能癒合。
雖然鑒於香港根深柢固且廣泛的貪汙,但廉政署的建立以及1970年代對抗貪汙是精彩的壯舉。這樣的影響甚至成為公務員事務文化的一部分。
香港前途談判
中英談判與聯合聲明
人心惶惶的城市
中英信任問題 車諾比事件後香港的大亞灣核子危機 尤德在1986125日訪問北京期間心臟病發猝死,成為唯一一位於任內逝世的港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按照一國兩制方針,保證主權移交前的資本主義制度,維持50年不變。中國大陸所施行的社會主義制度等將不會伸延到香港,香港特區政府會維持高度自治。
九龍城寨的終結
九龍城寨是在香港殖民地時期位於現今九龍城內的一座由居民獨立自治的圍城。1987年中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清拆城寨的協議,1987年和1989年首季分兩期進行調遷,1993年被拆除,19958月於城寨遺址建成九龍寨城公園。
公園所謂將盡量保留城寨一些原有的建築物及特色,只是保留了大量重新挖掘出來的清朝和宋朝遺物和建築。九龍城寨原為吸引世界的一面只在公園一小角有所簡介,九龍城寨的香港歷史消失於九龍寨城公園。公園所保留的不是世人所津津樂道的。



Ch8 The countdown to 1997 

1988年 民調 50%相信港府;30%相信British20%相信China

香港支聯會(HK Alliance in Support of Patriotic Democratic Movement)的角色

1989 5/24 立法會議與行政會議通過:1995半數直選        2003全數直選。但是馬上遇到六四。六四後3000萬的捐款湧入支聯會

英國方面承諾放寬移民條件(最後當然沒有),但是誠然承認1984中英聯合聲明,兩手一攤英國什麼都做不了。

中國方面宣布不會承認這些留在香港的人的英國籍

Bill of Right 引進兩公約 勞動公約等等,但是中國宣稱可以單方面廢止

另一方面是赤臘角機場的興建,中國宣稱必須要與中國咨商,英國說這是香港自己的事,但英國還是派了Lord Caithness去談,後來也陸續派了很多人去談。

李瑞環(全國政協)也說,中共政府高官不了解資本主義、不了解香港。茶壺的比喻:茶壺是因為茶渣才厲害的,把茶渣全部洗掉根本就是降低他的價值

移民激增,製造出兩種新的家庭形態1.astrounut family 2.parachute kids astronaut是說已經遷移但是父親還是往返於香港以及移民國家之間的模式 parachute是把孩子留在國外,父母一起回香港的模式。

對於地方政治的參與增加,Alvin So說,天安門事件導向HK的公民社會成長 Lynn White Li Cheng說 香港人變成完全的中國人

但是中國反對1995 50%直選
最後1991年選舉,18個當中有12個是民主派,中國強烈要求不可以讓他們“入閣”
司徒華、Martin Lee選上,也沒有擔任政府職務。

彭定康上任後非常快速的政治改革,區議會沒有委任的議員,通通直選。增加功能組別,並將功能組別改成個人投票而不是組別、公司投票。20席的直選 18歲可以選 當然跟大老爺的關係搞得不好 最後中英談判破裂...直通車(也就是原本立法會議員留任制度)過不了。

彭定康的兩難:要讓英國看起來棒棒,又跟中共搞好關係。

彭定康的改革就是讓北京與香港對立,兩邊都說依附著中英聯合聲明以及基本法。

反帝反殖論述再度出台

作者評價,政改不論如何是符合人民期待的...至少就深化民主這點來說,也讓投票變成可接受的行為(36%投票率)

400人的接收準備委員會來選第一任行政長官以及臨時議會。臨時議會想要搞得跟既有議會一樣,但是最大黨民主黨沒有任何一個議員在裡面

第一屆特首選舉,並非民主選出但是仍有民主的形式。民主的形式就是有拜訪以及電視訪談等等。董建華總是說房屋以及經濟才是大家關心的議題,政治以及言論自由可能必須犧牲。

英國在移交的時候成功地塑造了“民主支持者”的形象,種族歧視、缺乏政治代表性等等問題似乎都可以從民主香港
中國報紙以“洗血國恥,中國終於從不平等條約裡走出來”這樣來觀察。

天安門廣場的倒數時鐘—標誌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主權體制、劃界畫得很清楚。要嘛就是殖民地、要嘛就是中國人民。

對香港人來說,驕傲、理解以及鄉愁三種情緒混在一塊 Wong Siu-Lin區分了四種對於回歸的態度
第一是對祖國忠誠(Loyal)—這群人可能生於中國,晚些來到香港。
第二群是在香港長大的一群(Local),他們政治上較為中立,但是對香港很有感情。
第三群是動搖者(Waver),他們可能來自工人階級想要移民,但是沒地方可以收他們,他們認為英治好過中治。
第四群是四海為家者(Cosmopolitan),就是有能力移民的一群。

97後的民調顯示:60%認為better togeth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