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第一週念完香港通史以後,我們在第二週對「六七暴動」有
根據本書簡介,似乎,對香港市民來說,「七十年代香港」
◇時間:10月16日週四 晚上七點
◇地點:台大霖澤館1703(地圖 http://ppt.cc/kcHF)
◇讀本:呂大樂《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必讀:導言 重新認識七十年代、第一章 無關痛癢的1974
--建議閱讀:第四章 足球政治與冷戰的微妙關係、第七章 「麥理浩時代」的殖民性
國粹派裡會有成員分裂出去變成社會派的過程,導致剩餘的國粹派立場完全親中,成為當時的政治少數;社會派的社會改革路線到後來就演變成現在的民主黨,跟民進黨後來的轉型一樣,走體制內參與。如果要弄清楚社會派的消亡的話,可能還需要搭配搭配八零年代社運的脈絡來觀察。八零年代並未完全繼承七零年代的社運,相反地花了很多心力處理中英談判跟延伸出來的問題。六七之後香港左派的情況很糟(運動傷害),下場都不太好,他們也有意想透過這部片為自己平反。其實可以注意周恩來對香港問題的講話,對中共來說,為了得到香港而失去與西方世界進行貿易或貨物往來的據點可能更加得不償失。一部份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共沒有很大力支持香港左派。當然七零年代香港經濟的發展促成了階級流動,香港經濟往上提升的同時,投入生產的難民的生活境況也會跟著好轉。然而即便他們的生活好轉,「阿燦」這樣貶義的名稱還是會跟著他們。至於跟解嚴前後情境的比較,這說法似乎是有「對回歸中國存在期待」的預設。香港本土身份的認同與香港的經濟狀況有關,經濟生活好了認同就高了,跟臺灣的本土認同還有些差別。同時要注意的是,即便有香港認同,港獨的聲音還是非常小眾。神話的出現最早可能在他執政晚期就出現了,一方面可能與過去外交官的任職背景有關,善於經營媒體形象;另一方面,麥理浩任內所處理的問題,也正是港人所關心的。雖然過去的港督楊慕琦、葛量洪也曾計畫推動改革,但也必須考慮這幾個港督統治時的政治環境允不允許或有沒有必要推動改革,改革是有成本考量的。總之,英國在香港的施政必須要看他的目的,特別是在七、八零年代,在香港可能要歸還給中國的情況下,「當中英要交換利益,香港可以做什麼」就很值得玩味。
Sion啟鳴社讀書會:似曾相似的七十年代
時間:2014/10/16
導讀:劉定成
記錄:王騰億
發問與討論:
問:讀本第25頁裡提到的路線之爭「隨著中國政局變化而『自行消亡』」,是什麼原因?兩派彼此有重疊的部分嗎?
答:路線有兩條:「國粹派」(主打中國民族主義,為中國辯護)跟「社會派」(強調社會批判,進行社會改革)。兩派過去在釣魚台問題上的意見比較趨同,不過在讀本裡所呈現的民族主義就沒這麼明顯。但比較起來兩派的區別會是在理念的優先順序上,是民族主義優先或者社會改革優先。
問:自己看六七回望紀錄片,會感覺整個香港都在反港英政府。但是在這本書裡面討論的民族主義就比較右派一點。
答:《六七回望》比較有特定的立場,但呂大樂在這本書裡想做的是,還原香港市民的生活實況,相較於關心政治議題,大家更在意民生條件有沒有改善,也沒有這麼討厭英國人。儘管六七暴動是個重要的時間點,但港英政府七零年代的施政並不完全是為了回應市民需求,而有他自己的政治考量。
問:讀本第33頁提到七零年代後期香港市民對內地來港居民「保持距離」的自覺,是什麼意思?大量難民對香港的影響是什麼?
答:逃港潮反應人民公社制度的失敗。香港電視劇「省港旗兵」講的其實就是逃港大陸難民的故事,有些人會進到黑社會裡面,劇中警察掃黑除暴,其實就影射了移民是需要被清除的「毒瘤」,也反映了警察形象的轉變。
問:第178頁提到麥理浩想找「草根出身的領袖」,但是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幾個,而理論上六、七零年代經過這麼多事件,民間應該會出現幾個意見領袖,但是怎麼會發生「找不到」的狀況?
答:「草根」在這裡強調的是跟工運的連結,麥理浩想透過草根領袖的挑選降低在香港治理的壓力,並為未來的中英談判預作準備,但麥理浩亦不希望國共雙方的工會勢力就此進入香港政局,因此也不傾向聽從執政的工黨政府,將工會成員輕易委任為立法局議員。
問:中產階級的出現對於香港的穩定是關鍵嗎?或是,如劉兆嘉所言,香港社會自有「保守性格」在?跟解嚴前後的情境是否類似?
答:讀本裡提的不多,本身也難以證實中產階級出現與社會穩定有高度關連,但在七零年代重視民生的情境下,只要能確保市民有好處可得,大家就不太會注意政治改革的狀況,而這也是殖民地政府統治正當性的重要來源。另外可以注意的是,1976年後的數據顯示中產階級的人數是往上昇的。
問:「麥理浩神話」與「蔣經國神話」的區別是什麼?什麼時候出現的?原因為何?為什麼偏偏到了七零年代港英政府才想改革?
答:「麥理浩神話」單純稱頌他領導的港英政府的政績,不同於蔣經國神話當中所蘊含的領袖崇拜等成分,其人爭議也沒有這麼大。實際上,麥理浩時期的政治改革進度是有限的。
延伸:「足球與冷戰」一篇在書中的安排可以做省思,包括對照臺灣的棒球神話、足總對香港的影響、香港足球的左右之分、1974年前後足球如何成為政治的媒介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