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台大SINO啟鳴讀書會
「SINO」一詞最早源於古梵語cinah 爾後流傳至古希臘,並保存在諸多語言中做為中國的雅稱,也希望藉由此一稱呼來提醒我們是以何種視角在認識、理解中國。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20141009 啟鳴讀書會 第二回 紀錄片《六七回望》放映會

10/09啟鳴社社課記錄
觀賞紀錄片《六七回望》



T:看過六七回望的紀錄片後可能大家會有些想法或困惑的地方,
這裡頭大概有幾個東西可以讓大家做個討論,可能也與目前觀看香港的政治局勢時有關。這些左派到底是怎樣的人?為什麼會被界定為左派?當年他們的行動看起來似乎和中國大陸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六七暴動的時間和整個文革的開始重疊,開始與結束似乎也與中共中央的決策有關),在此先提出這樣的問題,若大家另外有什麼要討論的可以再丟出來。

誰是左派?(對比今天說:誰是左膠)
當年的左派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對照到今天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Y:教科書怎麼寫六七?
香港:課本有寫,包括許多事件的名稱(天星小輪加價等),但只有事件的名詞,沒有深入提事件的意義。

M:以前會知道有放炸彈,但不知道香港警察亂打人這一段。不過我有疑問,當時的左派是不是有國民黨的左派工會和共產黨的左派工會之分?

S:香港的左右是很混亂的;但基本上親共的就是左派。

那個時代沒有不愛共的左派。


C:當時的香港是沒有選舉的。主持人的意思是,香港的左派是怎麼來的?組成是什麼?
T: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左派的名詞雖然一直出現,但面目似乎是蠻模糊的。因此希望可以問的就是,誰是這樣的左派?誰會被如此界定。

Y:左膠是什麼?
T:泛指對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還有任何一點同情的立場,可能就會被劃分到左膠。
D:也許可以說是反對運動者都是左膠吧?

B:真正意義上的左膠和現在廣泛使用意義的左膠。就只是個標籤。
F:比如說工聯會,可能比較算是左統(很喜歡中國大陸、喜歡統一、支持中國的意識形態),但如果是梁國雄(長毛),可能是反抗中國的意識形態,但在現在的語境中還是會被定義為左膠。

Y:所以長毛會被貼左膠?什麼立場的人、什麼情況下?
F:在那種城邦社會的理想語境中可能會產生這樣的詞語。用這樣的詞語是想定義誰的風格可能是一種俱有失敗主義的總之是個操作意義很高的標籤。


C:(補脈絡)也許每一個社會運動都要先搞清楚抗爭的主體;誰是壓迫者?誰是被壓迫者?區分左右以前,先區分主體。

1.        尖沙嘴、旺角、銅鑼灣是現在所說的佔中的區域;這裡是香港的天龍國,

F:我會把整個港島都定義成天龍國,但不會包括廣島。

C:離島(南部)、西貢、(北部)新界等,則大概是對應到台灣中的較為中南部區域;更可能成為壓迫者的地方。而九龍以北許多都是客家人,南ㄚ
島則有許多漁民。相對之下很容易成為被剝削者。

另外,香港的左派究竟是怎麼來的?
左派很像天上掉下來的,但六七暴動卻有六萬人罷工,五百萬的香港人口裏,參與運動的人口超過百分之一,可以說是相當大的集會。
哪裡來的?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共產黨的東江縱隊歷史。

從二戰過後,剩下的東江縱隊大概兩、三千人,
而二戰過後到六七年,又經歷過擴張(尤重爆破訓練),故六七年的暴動過程中,成為了很重要的領導份子。並且外圍那些被剝削者的憤怒就變成可燎原的星星之火。
騰:但當時港島上也有左派的大本營,所以似乎很難說這樣的六七暴動是一種鄉村包圍城市。

L:但我想請問一下學長,您說六七的暴動有大約超過1%的人參與,但我很想知道剩下的99%的想法都是什麼?尤其是在影片裡看起來,剩下那些輿論幾乎都是放了炸彈後,有姐弟被炸死之後,才浮現出來的各種聲音。

C:那個時候的報紙都要分成左中右三派;右派當然是說不好,左派則是除了放炸彈炸死人以外都是支持。中間派就視風向變化。

另外,59黏到62黏有大量的中國逃港的人口,他們對這件事是害怕的。



Y:關於六七事變造成大量移民、資金外流,這件事是真的嗎?
B:

C:另外,當時除了左派以外的人都在恐懼一件事,如果香港失去控制,北京會怎麼樣?北京會提前收回香港。而許多左派對此是期待的。但一般人對此有感覺,若是事態越升級,就會給北京介入的空間。

B:可是這件事哪裡看得出來?
C:基本上要武力對抗的話,英國不會是北京的對手。畢竟香港離中國太近,離英國太遠。

騰:從剛剛的討論可以看得出來,在討論是否港九的事態升級,北京就會介入,其實會讓我想到之前在佔領金鐘時也會有相同的討論是解放軍可能會進城。這樣的恐懼是否是一種歷史的連續?這是一種真實的害怕解放軍的恐懼?還是說只是大家為了經濟希望可以偷安。

C:中共對於這種外交問題,一定是劃一條紅線,設立出自己的底線。比如人民日報的用語等等。
這種距離很近的恐懼其實也會反映在香港的學運上,


S:剛剛大家有提到某種相似性;我是覺得就算脈絡完全不同,但在某些地方真的還是有相似性的。比如社會上的青少年會被社會上標簽為暴民(比如天星小輪事件),但事實上是不是如此(真是暴民),我是覺得應是不一定的。
且青少黏嚴重缺乏向上的機會,這和現在佔中也累積了不少不滿的情緒才爆發的情況很類似。
但今天的佔中已似乎較沒有階級對立的成分在。


L:六七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鎮壓?為什麼不放著等它散掉?
C:香港以前的左派史,這樣的罷工,是有北京的支持,像之前就罷工五百天,要是罷工兩三年,英國根本受不了。這些企業也會回倫敦告狀。所以其實港英政府心中是很害怕的。像那些鎮暴警察還配有長槍跟實彈。所以當時香港不能讓暴動繼續。

G:現在中國對文革的定義?
M:毛澤東晚年的錯誤。
G:所以對六七的評價,也跟現在中國對文革的評價有關。
S:這個問題很有趣,就像紀錄片裡面說到的,為什麼有勿忘六四,卻沒有勿忘六七?其實六七是對香港人更有切膚之痛的。
C:當時有一群左派很期待「提前回歸」。但如果中國提前收回香港,就會讓中國難以買到歐美的商品(來自港英),斷絕向西方購買商品的通路。所以在港左派有一個狀況是被北京背叛了。
M:中共現在定義愛國愛港的那群人,其實是當時左派反對的那些人(大資本家)。
Y:我覺得是六四反對的對象是北京,可是六七發動鬥爭的人的立場跟北京比較接近,所以喊出勿忘六四的人並不會馬上反應勿忘六七。
L:手段也有差異。因為六七的歷史印象就是炸彈,六四沒有。現在佔中也沒有還擊暴力鎮壓。所以歷史評價不同。
T:所以到這邊如果總結一下,可以發現六七事件整個的歷史評價,跟手段有很大關係。
L:我覺得我們可以思考為什麼在北京沒有支持的情況下還有一群人在那邊發起愛國運動?
K:因為意識形態的關係吧。
C:也因為北京從一開始就沒有發起這個運動,而是港人自發。
K:他的敘事方式也有在合理化所謂的愛國行動。我覺得關於手段的部分,其實這個「合宜」的界線一直不斷地在被收展,是一個規訓的過程,我們應該可以去思考這個行動的限制是怎麼來的。例如你今天在對某些人抗爭,你卻又很在意抗爭對象的評價,這其實有一點邏輯上的問題,所以其實合宜的界限並不是自然的,可能只是要尋求道德上的正當性。我覺得那個1985派的標籤,自發性的規訓,這個東西的來源也很有趣。其實抗議有時候不是針對政府,有時候也針對群眾。會不會到最後演變成一個訴求道德的武器。

T:我們今天會後的討論講了滿多,從左派從哪裡來?如何在六零年代現身?為什麼這段歷史會被人遺忘?到抗爭手法上的討論,以及跟現在佔中運動的比較。我覺得今天六七的討論,雖然其實可能只是戳到一點邊,但其中應該會有一些更細緻的東西,例如中共內部的鬥爭等等,今天沒辦法處理到這麼細。但今天整體下來而言我們還是可以去理解,六七這個政治運動,他在那個情境之下是如何發生、並把遺緒留到今日,也在佔中的現在去回顧香港關鍵政治事件的發展。當時六七之後也有很多政策的改變和發展。從七零年代開始,可謂一個香港認同的開始,左派運動慢慢退場,香港的庶民社會當時又是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這部分我們會留到下禮拜「似曾相似的七零年代」來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